首页 > 钧瓷 > 「收藏物语」6 领略钧瓷之美
2021
09-08

「收藏物语」6 领略钧瓷之美

奢靡、奇特、显赫,它的盛世美颜,你Get到了吗?

微信号:qinglan075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在今天这篇推送的正文开始之前,咱们不如先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午后,在香炉中点燃一根沉香,一缕幽香随之徐徐升起。而后净手,或研墨挥毫,或静品香茗,或细阅典籍,或临窗听雨,好不惬意。 明 蚰龙耳簋式炉 “挹尹家藏”篆书刻款 口径9.2厘米 重805克 这

钧瓷兴于唐盛于宋,独产河南省禹州市“钧窑”,烧制别具一格,极为名贵,古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 “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之盛誉。钧窑以烧制窑变釉为主,主要颜色有天蓝、月白、玫瑰紫等颜色,钧窑是首先使用氧化铜为着色剂,是我国陶瓷史上一次创新,民间素有钧瓷挂红,价值连城之说。只见那钧瓷的釉层润如凝脂,釉色幽雅飘逸,有深浅不等的红、紫、白、灰交相汇融,山披着云,云笼着山,白云把千峰万壑遮盖起来,只剩下鲜花满地的山石,云烟似乳白色的薄纱,窑变之妙,美轮美奂,如梦如幻、如诗如画,挥不走斩不断,有一种飘飘然乘云欲飞的感觉,真像一幅笔墨清爽、疏密有致的山水画。“钧瓷之美,美在窑变。钧瓷的窑变现象主要指钧釉的各种变化。钧瓷施釉入窑烧成以后,产品上出现不同的色彩、纹路、图画以及其他意想不到的变化……”

鉴赏钧瓷,专业人士指出,要把握四要素。

一看造型。钧瓷在宋代为御用贡品,其造型肃穆严谨、端庄威严、富丽堂皇,同时也具有宋代艺人古朴浑厚、线条规整、纹饰简练、工艺精细的艺术特点。它几乎没有任何花纹装饰,它的造型美,体现在造型线条的处理上,在运用圆、扁、方、长、曲、直、缩、张等手段上,格局合理,虚实得当,追求一种内在的含蓄美。因其胎骨坚实,细腻致密,吸水率低,瓷化程度高,故而在烧制过程中,釉面熔化下流,使胎边整齐,楞线舒畅,加之器底的芝麻酱色,形成了钧瓷“紫口铁足灯草边”(也叫“铜口铁足”)的特殊装饰美感。

二看釉色。钧瓷釉色莹润,色彩缤纷。宋代首次烧出的出现紫红色窑变铜红釉的钧瓷,改变了两千多年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的传统方法,这是中国制瓷工艺史上的一个创举。这种神奇的窑变釉突破了陶瓷史上单色釉的格调,创出了青如蓝天,月白如玉,深红如成熟的海棠,紫红如开放的玫瑰,蓝红相映如光润的玛瑙的艺术效果。由于钧瓷的釉层结构非常复杂,对各种光波有选择性地吸收和有选择性地反射,因而形成了钧釉在不同的角度光照下有变幻莫测的效果,更增加了钧瓷的神秘感。加上钧瓷釉胎独特的配方,钧瓷的特殊构造和复杂而独特的烧造工艺,使其釉色变化难以胜数,古人多用“人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千钧万变,釉彩无穷”来形容钧瓷窑变色彩的繁多和美妙。钧瓷发展至今,其比较典型的釉色有青、蓝、紫、红、黄、绿、黑、白八色。钧窑的釉色主要是天青色,而仅是青色就有天青、铜青、豆青、梨青、淡青、月白、天蓝,其他各色也是色彩纷腾、难以尽述。

三看纹路。由于钧瓷使用特殊的釉料和独特的烧造工艺,促成釉面在煅烧过程中出现开裂、熔化、流动、沉积、结晶、拉丝、氧化、还原、呈色、分相等变化.使釉面在色彩万变的基础上又出现多奇妙美丽的纹路。古往今来的钧瓷鉴赏家,根据这些纹路的形象冠以各种名称,如蚯蚓走泥纹(即釉面上出现颜色深浅不一的曲折纹路,似蚯蚓在泥地上爬过的痕迹);如冰裂纹,古人用“看似锤击,摸无痕迹”来形容这种纹路。这种冰裂纹也叫开片,其纹路细、直、长、折,棱角突出,疏密有致。还有蟹爪纹、兔毫丝、羽片纹、鱼子纹、珍珠点、绳网纹、金锁链等名贵纹路。这些珍奇奥秘的纹路自然天成,引人联想,更增加了钧瓷的神奇与珍贵。

四看釉画效果。钧瓷表面由于釉色的变化和各种奇美纹路的相交叠置,釉面浑然构成一幅幅神奇的图画。这种钧釉独特的天然釉画,是钧瓷珍品、绝品的必备条件之一。自宋代以来虽然意境无穷的窑变釉画十分难得,但不管是文献记载还是现藏文物中,都有不少对钧瓷窑变意境的描述和展现,即一幅幅神奇的窑变釉色画面随着人们丰富的想象カ千变万化,有如人物故事,动物图案;有似高山云雾、峡谷飞瀑、星辰漫天、还有秋江红叶、瑞雪纷飞等等,令人赞叹不已。

钧窑玫瑰紫乳钉洗---北宋

钧窑是继承了唐代鲁山花釉瓷,在鲁山窑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成,同时又给后来的清代窑变釉瓷器打下基础,所以说钧窑不但自身是一座成就非凡的窑厂,也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钧窑造型有各类花盆和盆奁,如葵花式、莲花式、海棠式、六角形、方形、长方形等,还有出戟尊、敞口尊、碗、盆、炉、钵、洗等。

蚯蚓走泥纹

蚯蚓走泥纹也是钧窑瓷器的一个特征。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钧瓷瓷胎在上釉前先经过素烧,上釉又较厚,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釉流入空隙造成的。在古籍中同样有记载。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钧窑之釉,扪之甚平,而内现粗纹,垂垂而直下者,谓之泪痕;屈曲蟠折者,谓之蚯蚓走泥印,是钧窑之特点也。”

在寂园叟的《咏陶诗·均盆歌》中,对均瓷作了比较全面的评价:“柴窑不可见,存者惟禹钧,均也汝也皆宋器,蚯蚓走泥迹已陈,欹斜屈曲若隐现,以此辨其赝与真。

0768

钧窑的釉色多变是主要特点之一,素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说,窑变釉是一种艺术釉,变化最多,色彩最丰富,形态也最复杂。它的最初出现完全是偶然的。人们按一定的配方,制成某些釉料,施于制品入窑焙烧后,产生了出乎意料之外的颜色和形态,钧窑的釉色基调是青色,偶然有在青色中出现或深或浅的红色或紫色来,而这种紫色,有时像云后迸射出万道霞光,有时像万里晴空飘浮的彩云,变化无穷。人们对此现象无法解释,就称之为窑变。在长期实践中,瓷工逐渐认识并掌握了铜红的成色技艺。

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这句话也是:俗话说。据说是清末民初流行开来的,应该已经不可考了。

钧窑天蓝釉墩式碗

北宋

高5.9cm,口径10.7cm,足径5.1cm  

碗呈墩式。敞口,直壁,近足处内收,圈足。通体施天蓝色釉,圈足底部无釉,以备使用垫饼垫烧。釉层乳浊,恰似蔚蓝天空之色,故曰“天蓝”釉。口沿处一周略呈淡黄色,为还原气氛烧成所致。  

此碗器形古朴稳重,给人敦厚淡雅之美感。


宋瓷鉴赏是一个有趣的话题,汝窑在拍卖场上卖的最贵,但民间却说: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宋五大名窑,江湖中名气最大的无疑是钧瓷。

钧瓷得名于产地,故又称为:钧州瓷。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北宋

高15.8cm,口径22.8cm,足径11.5cm  

花盆呈六瓣葵花式。折沿,深腹,圈足,盆壁里、外分别凸起、凹进六条直线纹。内外满釉,釉色为窑变的玫瑰紫色,边、线呈酱色。底有五个渗水圆孔,外底刻划数字“七” 。  

此花盆为河南禹州官钧产品,为宫廷陈设用瓷。北宋官钧窑瓷器的造型主要有花盆、花盆托、出戟尊等,釉则利用铁、铜的不同特点,以高温还原焰烧出铜红窑变或纯天青、月白等多种色釉,改变了以往单色釉占主导地位的局面。此花盆瑰丽的玫瑰紫釉及花瓣式的造型使其愈显精美、华贵。  

据《宋史纪事本末》卷五十载,宋徽宗崇宁“四年十一月,以朱勔领苏杭应奉局及花石纲于苏州……”“嘉花名木,类聚区别”。这些花木,有的是作为盆景陈列的。而当时的钧窑自然要为宫廷烧造制作盆景所用的器皿,于是便有大量钧窑花盆及花盆托出现。此件花盆应就是其中之一。


与汝、官、哥窑瓷器单一色彩所不同的是,钧瓷的色彩十分丰富。钧瓷最突出的成就在于它采用了铜的氧化物铜红釉,改变了以往单一色釉瓷的局面,在世界瓷器工艺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看到的瓷器上的各种颜色,大多是不同的金属氧化物在高温烧制时表现出的颜色,也有例外,法国名瓷塞夫勒的金色是由24K纯金绘制。

钧瓷在出窑时,骤然冷却,温度不均而发生了窑变,因此表现出了不同的颜色,而绝非用了不同的颜料。

钧窑天蓝釉碗

北宋-金

高8.2cm,口径19cm,足径5.7cm  

碗敛口,深弧壁,圈足。通体及圈足内均施天蓝色釉,足底无釉。  

钧窑地处今河南省禹州,在宋、金对峙时期这里属于金代统治范围。此碗在碗形、釉色、底足处理等方面与典型的宋代钧窑有一定差异,或为金代钧窑制品。


钧瓷的颜色五彩缤纷,既古朴典雅,又艳丽绝伦,有的瓷器釉色红里透紫,有的紫里藏青,也有的青中寓白,或者白里泛红的。

古人用“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和“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空中星满天;峡谷飞瀑兔私缕,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的微妙。

陈光明与崔凯老师对话钧窑瓷器

钧窑瓷器创烧于北宋,兴盛于北宋晚期已被学术,考古认证形成共识。崔凯老师不知出于怎样的考虑,公开发布了一段短视频。视频中说:世界范围内博物馆馆藏的宋代钧窑瓷器没有一件可以到北宋。我可以负责任的说,那些标注到北宋的钧窑瓷器没有一件可以得到考古论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

北宋

高18.3cm,口径26cm,足径13cm  

花盆通体呈十二瓣菱花式。折沿,深腹壁,盆身外侧凸起十二条直线纹,矮圈足。盆里满施天蓝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底有五个圆形渗水孔,刻数目字“三”。  

此种花盆一般与盆托配套使用,是宫中最常用的陈设瓷。此盆为菱花式,以近于直的微曲廓线构成丰润端正的形体,以凹凸变化的曲线勾勒出菱花形的盆沿和足边,腹部的棱线与菱花式口沿、足边相呼应,和谐美观,是造型设计中实用与美观融合一体的典例。

钧窑釉色之美,恰似蔚蓝天空中涌现出一片绚丽的红霞,给人以变幻无穷的美感。这美感在于釉色凝炼含蓄,浓厚质朴。钧釉以蛋白石光泽的青釉为基调,兼具宝光内蕴不透明的乳光状态和绚丽多姿的窑变现象。美丽的釉色同具有微弱透光性的乳光状态结合在一起,赋予钧瓷一种莹润幽雅、美丽含蓄的光泽。  

钧窑花盆有长方、六方、菱花、葵花、海棠、仰钟式等。尽管形式多样,但都实用美观。菱花式花盆通体披挂的玫瑰紫色釉与盆体边棱部位呈现的茶黄色相互映衬,犹如夕阳与晚霞辉映,给人以美的遐想。


钧瓷的颜色是在出窑时窑变产生的,它的颜色很难控制,因此上品钧瓷非常罕见。

清代的雍正皇帝是个瓷器迷,他特令大臣年希尧在大内仿制钧瓷,年希尧经过多次实验仿制成功后,拿给雍正皇帝去看,雍正看后颇不满意,说:钧瓷釉厚重,你们这个釉薄(暗指质量不行),让他重新仿制。年希尧又花了很多功夫,直到雍正11年,终于仿制成高质量的钧瓷仿品。这是后话了。

钧窑瓷器的胎质相比汝窑瓷器,厚重坚实但不乏细腻,扣之有声,清脆而圆润。

仿钧窑变釉葵花式三足花盆托

清雍正

高9.6cm,口径25.5cm,足距10cm  

花盆托呈葵花式,折沿,弧腹,内底坦平,底下承以三足,足内涩胎无釉。通体施窑变釉,外壁近足处积釉明显。釉面红蓝相间,流淌交融。  

窑变釉是清雍正时期仿钧窑瓷器时所繁衍出来的一个新品种,采用两次或多次上釉的方法烧成。所施釉料中除铜外,还含有铁、锰、钴、钛等微量着色金属元素。在烧成过程中,这些金属的氧化物呈色后相互交融,使釉面呈现出缤纷的色彩,其中釉色偏红的称“火焰红”、偏蓝的称“火焰青”。


清末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对钧瓷做了一个总结,他的总结非常文学化,但是非常准确。他说:"元瓷之紫聚成物形,宋钧之紫弥漫全体。"

宋代钧瓷的色泽是弥漫状的,颜色的边缘完全看不清,而且往往是一个整体。比如一个花盆,就是一个统一色,全是玫瑰紫的。

到了金元以后,钧瓷上开始有明显的色斑存在,每个色斑可以聚成一个物形,就聚成了一个物形。许之衡的说法,从某种意义上也概括了宋钧到元钧的一个变化过程。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双系罐

金-元

高10.2cm,口径13cm,足径6cm  

罐敞口,短颈,鼓腹,宽圈足。肩部对称置圆系。里、外施天蓝色釉,釉面有开片。口沿、足边及系的侧面釉薄处呈酱色。外壁饰月牙形的紫红色斑块,似一弯新月挂在天边,别致新颖。

“入窑一幅元人画,落叶寒林返暮鸦,晚霭微茫潭影静,残阳一抹淡流霞。”这是著名作家姚雪垠的一首诗,诗中的“元人画”不是由毛笔和着水墨与颜色画在宣纸上,而是在1200度以上的窑炉中,以火为画笔一气呵成。这样的画法全世界仅有一家,它不是工笔画、不是写意画,它是“钧瓷”。

钧窑是宋代著名窑址之一,分为官钧窑和民钧窑。钧窑在今河南禹县一带,宋代称钧州,宋初于此设窑,故名。钧瓷乃瓷中之王,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一件精美的钧瓷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钧瓷的鉴赏要从九点入手,分别为:润、活、纯、变、厚、正、纹、境、浑。

宋 钧窑天蓝釉六方花盆

润,指釉质有玉的温润感,光泽柔和,不同于一般瓷釉发亮的浮光,而是一种淡淡的乳光,光泽如玛瑙一般,似玉非玉胜过玉,有一种温润优雅的质地美感。

活, 说的是釉面有动感,不死板。钧瓷口沿、凸棱、炫纹、乳钉之处釉面脱口出筋,产生虚与实对比变化的美感,这都与釉的“活”密切相关。

宋 钧窑灰紫釉渣斗式花盆

纯,指的是釉质纯净的窑变单色釉,如天蓝、天青、月白、豆绿等,色纯而不杂。釉面往往有开片纹路,欣赏起来有纯净的美感。

变,钧窑是火的艺术。蓝色、红色、黄色、白色,无数跳动的火焰,像一支神奇的画笔,那蓝色亲吻过的,也许会生成一朵深紫色的海棠,那红色抚摸过的,也许会出现长空碧色的明净……紫中藏青、青中透红、红中寓白、白里泛蓝、蓝中有绿等,各种色彩交织在一起,变化万千。

钧瓷窑变时的色彩

厚, 厚有两种含义,一种是釉质厚实,乳浊度高,不露底,二是指釉层较厚,不浅薄。钧瓷之所以大气、凝重、耐看,釉厚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

正, 釉面颜色纯正。例如红色鲜艳亮丽,或如鸡血,或如海棠,不能发乌。釉面缺少变化、色又不正的钧瓷就太一般了。娇艳的釉色明快,老辣的釉色深沉,都是钧瓷纯正到位的颜色。

宋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

纹, 釉面上出现的各种纹路或斑点,有蚯蚓走泥纹、冰裂纹、鱼子纹、龟背纹、蟹爪纹、飞瀑纹、兔豪纹、蛛网纹、流星斑、虎皮斑、雨点斑、雪花点、油滴斑、珍珠点等,这些纹路和斑点给钧瓷平添了一种肌理美。

境, 釉面上形成的意境图画。其前提必须是通过窑变自然形成,而不是人为所致。这些意境图画有人物、动物、山水、风景、传说故事等。这种变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欣赏时能引起人的联想,情景交融,从而使人心情愉悦,获得美的享受。

宋 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四足花盆

本文源自头条号:好古敏求11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美宋钧窑瓷器 先睹为快

作者:钧瓷老六
钧瓷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