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钧瓷 > 雨过天晴泛红霞 夕阳紫翠忽成岚——古钧瓷器的前世今生
2021
07-22

雨过天晴泛红霞 夕阳紫翠忽成岚——古钧瓷器的前世今生

千年钧窑百年卢,世代匠心造钧瓷,黑唐新花,横空出世

微信号:qinglan075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 雅堂无钧,不可夸富。 唐始宋盛名千古,卢钧卢艺世代传。 帝王将相,钧瓷史上最牛的粉丝 说起钧瓷,绕不开清朝皇帝乾隆,作为钧瓷史上最牛的粉丝之一,也是最有作为的帝王之一,乾隆在《赏钧红》中曾提到: 晕

雨过天晴泛红霞 夕阳紫翠忽成岚

——古钧瓷器的前世今生

瓷器最早出现于东汉,至唐代时期制作工艺日趋成熟,逐渐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体系,并以“南越北邢”两大窑口为代表。但无论是越窑青瓷还是邢窑白瓷,它们的釉色都是单一的,非青即白,无一例外。古钧瓷则不同,一改汉至唐以来“南青北白”的单色釉发展脉络,以“雨过天晴泛红霞,夕阳紫翠忽成岚”的窑变效果,使中国瓷器开始进入五彩斑斓的时代。

钧窑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也是古时贡御宫廷陈设用瓷的重要瓷器之一,其名贵而稀有,被历代皇室所珍视。《饮流斋说瓷》记载:“钧窑,宋初禹州所造……胎质细,性坚,其体略重。釉具五色,浑厚浓润,有兔丝纹……钧窑之天青色者,肆人呼为月白,盖仿柴之雨过天青也……花盆以钧窑为最佳,其座谓之盆奁,有圆者,有海棠式者,有六角者,近则折足磨边,亦珍逾拱璧,盖钧之可贵极也。”无论从造型设计、烧造工艺或品种、釉色、艺术风格、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以至金元明清各代仿钧之风盛行一时。由于工艺条件和审美的不同,金元以来各地仿钧窑口除继承宋钧的传统工艺,又创烧出一批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品种。

金 钧窑天蓝釉碗

不计其数,五花八门

古钧瓷在器物造型上十分丰富,其器物造型主要分为以碗为代表的日用器和以花盆、瓶、罐等为主的陈设观赏器。古钧窑瓷器的器物造型有钧瓷碗、盘、洗、碟、盆、觚、奁、钵、瓶、炉、罐、尊等。从数量上看这些器物造型具有不均衡性。如古钧瓷碗的数量可能占到整个钧瓷总量的一半以上,甚至更多;而古钧瓷罐的数量与之相比显得就比较少;尊和洗的数量更少一些,总之古钧窑瓷器各器物在造型上差异较大。

古钧窑瓷器胎质细腻、致密、坚硬,在胎体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胎色种类繁多,胎色上以青、灰、褐胎等为主,常见的有灰白胎、橙色胎、黑胎、褐胎、灰胎、青灰胎、香灰胎、红胎、砖红胎、铁青胎等。从发掘出土钧瓷胎体的横截面上看,钧窑瓷器胎色多数为纯色,渐变色很少见。从窑口看,古钧瓷在胎色上有一定的规律性特征:如曾为北宋宫廷烧造瓷器的河南禹县钧台窑和八卦洞窑所出土瓷器的胎色基本以香灰和青灰胎为主,器胎色种类逐渐增多,有见串色、偏色等现象。

金 钧窑天蓝釉三足炉

盛极而衰,否极泰来

钧瓷始于唐代。在神垕瓷区上白峪、下白峪村的唐窑遗址,出土了灰烬、匣钵片、瓷器残片等制陶瓷遗存。唐窑残片与众不同、自成风格。以罐、盘、碗、钵之类居多。釉色则以褐为主,上有不规则彩斑,有月白、乳白、天蓝等色,这就是唐花釉瓷。有人称之为“唐钧”,是不合适的,因为当时还没钧瓷这个名称,彩斑釉色也不是真正的窑变。不过,学术理论界一致认为,钧瓷窑变艺术是受唐花釉瓷的启发,逐渐发展而成。唐花釉瓷产于神垕瓷区,年代早于钧瓷,两者彩斑复色釉有近似之处,而且和宋钧一样同属两液分相釉。唐花釉瓷应该是钧瓷窑变艺术的萌芽,是钧瓷的前期,严格地说,并不是真正的钧瓷。钧瓷艺术至北宋才完善成熟。可以说,萌生于唐代的“花釉瓷”为后来的钧釉彩斑开启了先河。

唐 花瓷三足盘

到了北宋时期,花釉瓷经过长时期的探索,窑变技艺已经日渐成熟,经自然窑变形成的绚丽釉色玉润晶莹,已绝非唐时花釉瓷所能比拟,受到了文人雅士,王公贵族的喜爱。宋徽宗初年,在禹州钧台附近建官窑为皇宫烧制贡瓷,为钧瓷艺术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机。据《中国陶瓷史》载:宋代的钧窑首先创造性地烧造出铜红釉,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钧红釉的创烧成功开辟了新的美学境界,对后代的陶瓷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宋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

北宋钧官窑缔造了钧瓷艺术的辉煌,但也是钧瓷艺术进入衰败的起始。北宋末年靖康之变赵构渡江南逃,在杭州建立了南宋王朝,北宋灭亡。长江以北落入金人统治之中,宋钧官窑自然烟消火灭,工匠们或逃或亡,宋钧官窑的历史也就划上了句号。

北宋 钧窑月白釉紫红斑碗

图文详解元钧九大特征,投资收藏元钧必备干货,不要错过收藏新宠

当代钧瓷大师杨国政钧瓷作品 说起钧瓷,那是家喻户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特点一直深受钧瓷爱好者的喜爱。 钧瓷的烧造虽始于北宋,但钧窑之形成一个窑系,主要在元代。在元代,可以说是钧瓷的复苏、发展时期。因为,此时的钧瓷经历了金代从“官用”转换

两宋的灭亡和钧官窑停烧,使钧瓷业遭受重创,工匠们在兵灾战火中亡命他乡,将制钧技术带到了全国各地。元朝统一中国后,为钧瓷的生存提供了相应的条件,钧瓷窑变艺术得以传播延续,并播火全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中国陶瓷史》载:“钧瓷的烧造虽始于北宋,但钧窑之形成一个窑系,主要在元代。”以禹州为中心,不但在河南有众多的窑口在仿制钧瓷,而且波及广东、江苏、浙江、江西、河北、山西等地,其仿钧制品达到了一定水平并产生了巨大影响。

元代钧瓷的特点较为粗糙,胎骨厚重,釉厚欠匀、色暗而多棕眼,釉法堆积如蜡泪。不论造型还是釉色都根本无法和宋钧官窑相比,也无法和宋代民窑相比,艺术品位不能同日而语。但在仿钧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影响较大的窑口。这些大规模的仿钧活动从元至清,一直都在进行,没有中断。

元 钧窑天蓝釉碗

元 钧窑月白釉塑贴莲荷纹双耳三足炉

宋元瓷器是一个“惜釉”的时代,而古钧窑瓷器却一反常态,以厚釉为显著特征。古钧窑瓷的胎质稠密而非通透,且不精细,胎色泛灰,深色者几乎呈褐色,但胎骨坚硬。釉色为多次施釉,釉层肥厚、平静腻润,并时有流淌现象,且釉面常有扭曲的蚯蚓走泥纹。

古钧窑瓷器的生产制作自元末以后逐渐衰败。明代万历年间,钧瓷的“钧”字因犯了神宗的名讳,窑场被官府封闭,钧瓷烧造自此一蹶不振,几乎濒临绝境,尤其是古钧瓷烧制过程中自然窑变的奥秘更是技艺失传,无人知晓。

明 石湾窑仿钧釉三足炉

钧瓷艺术在销声匿迹数百年后的清朝末年开始复苏。清光绪初年,神垕陶瓷工匠受古玩商人高价求购钧瓷的影响,试图恢复钧瓷烧制,但因难度太大,大多一试即止。工匠卢振太及其子孙不惜典卖田产,恢复钧瓷。开始,卢氏家族用当地原料,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在氧化焰中烧出孔雀绿和碧蓝相间的仿钧瓷器,后又创烧在天青器上抹红,飞红加彩仿钧制品,在仿钧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试验,最后用风箱小窑炉,采用捂火还原的烧成方法,烧制成功窑变钧瓷。至此,钧瓷窑变艺术得以重生。

清 仿钧窑变釉葵花式三足花盆托

清 宜兴窑仿钧釉茶壶

入窑一色 出窑万彩

钧窑之所以能获得如此杰出的工艺成就,关键在于科学配好胎、釉的基础上,烧成过程中合理地控制火焰气氛的变化,利用氧化和还原气氛,烧制前都是着一种颜色,在烧制过程中会发生窑变现象,使烧制成功的钧瓷颜色各不相同,“钧瓷无双,窑变无对”,每一件钧瓷都是世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品。经过变幻莫测的窑变现象,钧瓷的釉色也是意想不到,啧啧赞叹。红中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青者若蓝天碧水,白者似美玉无暇,五彩变化,相映生辉,在光下折出令人炫目的光彩。

钧瓷的艺术美,是通过神奇的窑变工艺而获得的,它不同于人工的绘画雕刻艺术,具有特殊的古典美,使人感到瑰丽、丰富。《中国陶瓷史》在评价钧瓷艺术成就时说:“宋代钧瓷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的铜红釉,为中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成就。”

宋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元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梅瓶

在钧瓷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它始于唐,盛于宋,又经历了元、明、清直到今天,始终闪耀着绚丽夺目的光彩,为世人所青睐,特别是宋代以来,钧瓷一直被皇家定为御用珍品,只能皇家使用,不许民间收藏,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之盛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钧瓷其观赏价值之高,艺术魅力之大,征服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

(宋佳辉 综合)

本文源自头条号:作家张梅英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钧瓷大师杨志作品欣赏

杨志出生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的一个陶瓷世家,14岁进入禹县陶瓷一社,从学徒工做起。由于勤学好问,很快就得到认可。1964 年拜钧瓷老艺人卢广东为师学习钧瓷艺术。杨志最擅长的是造型和手拉坯,讲究“型为本、釉为魂、宁整勿碎、宁简勿繁”。杨志还擅长在继

作者:钧瓷老六
钧瓷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