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州窑.唐代.窑变玉毫深腹大盏.盛世天星照.古代南方钧瓷
微信号:qinglan075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盛 世 天 星 照 婺 州 窑 唐 代 窑变玉毫深腹大盏 古代南方钧瓷“古代南方分相釉” 大盏口直径14.4cm 婺州窑 唐代窑变玉毫大盏 古代南方钧瓷 婺州窑 唐代窑变玉毫大盏 古代南方钧瓷 婺州窑 唐代窑变玉毫大盏 古代南方钧瓷 婺州窑 唐代窑变玉毫大盏 古代南方钧
“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中国色分为五色体系,即赤、黄、青、白、黑。与五行中的火、土、木、金、水相联系。
中国的色彩理念融合了自然、宇宙、伦理、哲学等观念,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色彩文化。
钧瓷,器备五色,变化多彩的釉色是它绝美的外衣,传统色彩汇聚其中,今天就在钧瓷里看绝美中国色,感受最奇妙的色彩之美。
赤
赤者,火色也
赤,取火燃烧土地之象,似乎永远热烈鲜活。《释名·释采帛》则记载:“赤,赫也,太阳之色也。” 在五行中代表火。
绯红
CMYK 27 89 97 0
绯红:红色的一种,艳丽的深红、鲜红、通红、深红色 。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诗:“又寄百尺彩,绯红相盛衰。”
胭脂
CMYK 40 96 85 10
仿钧窑变釉石榴尊【道光】
胭脂红: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时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染料。
银红
CMYK 3 81 55 0
银红: 银朱和粉红色颜料配成的颜色 ,多用来形容有光泽的各种红色,尤指有光泽浅红。
夕岚
CMYK 12 41 18 0
夕岚,是一种中华传统色彩的名称,指的是日暮时分,残阳染得山间雾气都微微泛红的雾霭之色。
黄
裳裳者华,芸其黄矣
在中国古代是高贵的颜色是象征大地的颜色,五行中代表着土,方向中代表中心方位。黄色以近金色的灿烂成为皇家专用色彩象征。
象牙黄
CMYK 12 19 49 0
象牙黄,纯净,雅淡、颇似象牙色彩,顾名“象牙黄”
赤金
CMYK 13 33 78 0
赤金指足金的颜色,呈微红的暖黄色。赤金色相比暗金色,颜色偏亮,与玫瑰金相比更加张扬大方。
姜黄
CMYK 37 52 86 0
姜黄色取名于自然,顾名思义就是生姜的颜色,比鹅黄色颜色深一点,比土黄色要淡一点。
青
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
青色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有生命的含义,也是春季的象征,在五行中代表木。中国古代器物和服饰常常采用青色,在我国古代社会中青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缥色
婺州窑.唐代.玉毫窑变大钵.古代南方钧瓷(古代南方分相釉)
婺 州 窑 唐代玉毫窑变大钵 古代南方钧瓷“古代南方分相釉” 钵口直径:14.7cm 婺州窑 唐代玉毫窑变大钵 婺州窑 唐代玉毫窑变大钵 婺州窑 唐代玉毫窑变大钵 婺州窑 唐代玉毫窑变大钵 婺州窑 唐代玉毫窑变大钵
CMYK 27 5 7 0
“缥色动风香,罗生枝已长。
”缥色,为淡青色,通“飘”,即飞扬之意。“凤缥缥其高逝兮”,凤凰大约把“缥”这个名词,带去了“山在虚无缥缈间”的仙境里,只余下淡青色,留给这个世俗。
秘色
CMYK 51 28 44 0
秘色是一种器物而生的颜色,此器物诞生于晚唐,是在宋代便失传的越窑精品青瓷。一种带有玉的质感,介于青白与青绿间的微妙之色。
碧青
CMYK 66 20 23 0
碧青为石青中颜色较浅者,旧称白青﹑鱼目青。
石青
CMYK 99 93 48 13
石青,来自石头中的青。石青为天然矿石,研磨成粉就是中国传统绘画中应用最久最广泛的矿物颜料。
白
洁白如玉,清美如雪
白自古有洁净之意,五行为金。由洁净,又被引申为鲜明、清正之意。譬如白鹤的出现,总与文人或神仙一起。鹤的叫声高亢、凄厉,为一般鸟类所不及,因此鹤之叫声常常喻君子才华。
月白
CMYK 12 2 9 0
月白色:指的是月亮的颜色,古人认为月亮的颜色并不是纯白,而是带着一点淡淡的蓝色。
月白色也为文人所喜爱,明代高濂《遵生八笺》“论纸”说到蜡砑五色笺:亦以白色、松花色、月下白色罗纹笺为佳,余色不入清赏。
黑
凿开混沌得乌金
黑色在《易经》中被认为是天的颜色,五行为水。从原始氏族社会到大秦王朝,黑色一直都是人们崇尚的颜色,可以说黑色在古代中国是众色之王。
黑色包揽了中国文明的源头。在古代中国文化中,黑色是北方的象征,没有贬褒的含义。
钧瓷由于釉料的矿物质元素和烧制过程中物理因素的综合作用,使一件钧瓷的釉面上同时出现红、黄、绿、青、蓝、紫、黑、灰、白中的两种或多种色彩。
这种不同的色彩和无规律的窑变形成了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里寓白、白中泛红的复杂色彩,有的自然窑变还形成一幅幅画面,把中国传统色发挥的淋漓尽致。
————————————
与钧同乐——专注钧瓷茶器
本文源自头条号:与钧同乐专注钧瓷茶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元代 钧窑天蓝釉碗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junciba.com/?id=714
- 转载请注明: 钧瓷老六 于 钧瓷吧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