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钧瓷 > 婺州窑 蓝白兔毫窑变大罐 古代南方钧瓷(古代南方分相釉)
2021
09-19

婺州窑 蓝白兔毫窑变大罐 古代南方钧瓷(古代南方分相釉)

博物馆馆藏历代钧瓷精品赏析

微信号:qinglan075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钧瓷是五大名瓷之一,向被认为源于唐花釉瓷,创烧于宋,而金元时民钧大盛,明清时期屡有仿烧,并在景德镇、宜兴、广东等地形成了仿钧瓷窑变的“仿钧”窑系及品类。今天,我们就为大家推送一些历代代表性的钧窑系及相关作品,这此作品,都是各大博物馆馆藏文物

婺州窑 南宋至元代蓝白兔毫窑变大罐

婺州窑古代产品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有两个不同类型的核心产品。

第一个阶段为周、战汉开始受越窑影响烧造的青瓷(含秘色瓷),在唐代达到了巅峰期。此前被误认为是婺州窑的主流核心产品;

第二个阶段为隋唐时期至明清,为婺州窑的“原生产品”,即古代南方第一代钧瓷

这两个阶段的两类核心产品,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受外界影响而衍生的产品,后者才是原生、原创性的产品,这使得我们对婺州窑原有的认识有了本质上的改变,这一迟来的发现,源于我们对婺州窑较晚的考古发掘。

蓝白兔毫窑变大罐

古代南方钧瓷(古代南方分相釉)

这几种常见的紫砂壶作品鉴定方法,你都知道吗?

我们在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作伪方法,以使收藏者、爱好者们尽量少受赝品的困扰。   第一种,单纯模仿名家的印章:这是一种较传统的作伪方法,这种做法比较简单,它是把真品上作者的印章款识拓印下来,再按拓片摹刻下来,加印在伪作之上。这种做法的鉴定方法

婺州窑 南宋至元代 蓝白兔毫窑变大罐

婺州窑 南宋至元代 蓝白兔毫窑变大罐

婺州窑 南宋至元代 蓝白兔毫窑变大罐

婺州窑 南宋至元代 蓝白兔毫窑变大罐

婺州窑 蓝白兔毫窑变大罐

依据【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山县博物馆编著,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江西玉山渎口婺州窑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武义陈大塘坑婺州窑址》】等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婺州窑钧瓷为古越窑分支而发展起来的一个特殊窑口。其中铁店窑场、龙游方坦窑场、衢州上叶窑场、天目窑场等地区为南方钧瓷的核心窑厂区域,面积广,窑口众多。浙江金华地区至江西省上饶地区(现江西省上饶地区在唐宋时期属浙江区域)都属婺州窑窑址遗存区域,唐宋时期属于当之无愧的中华名窑。茶圣陆羽所著《茶经》中提到:“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也就是说,在《茶经》中婺州所产的瓷碗(茶盏:瓷碗的一种样式)位列第三,仅次于越窑和北方的耀州窑。金华在唐代早期称婺州,婺州窑烧造黑釉、钧瓷也较早,技术非常成熟,在整个烧造历史阶段中,钧瓷是最为独特、最具排它性的品类,也是婺州窑最具代表性的品类。宋代时期婺州窑出现了高浮雕,以钧瓷双龙梅瓶为代表的堆塑工艺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同时,瓷器上应用化妆土,是西晋时期婺州窑工匠在制瓷工艺上的一项创新。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提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北宋流行点茶,受徽宗推崇影响,“条达状玉毫盏”最为盛行,而婺州窑(铁店窑场、龙游方坦窑场、衢州上叶窑场、天目窑场等)早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就已初步创烧出“条达状玉毫(兔毫)”、“鹤羽(氅)”的瓷器,并在宋、元、明时期到达巅峰。同时,婺州窑(铁店窑场、龙游方坦窑场、衢州上叶窑场、天目窑场等)在当时生产规模极大,为扩大销路,开辟了海外市场,其外销瓷也为世界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贡献。

由于婺州窑发掘较晚,人们对它的认识尚浅。如果要想读懂婺州窑及其重要性,就必须先从“茶圣陆羽”和他与古代婺州茶碗的关系说起。

陆羽(约733—约804),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 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 。唐代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安史之乱后,陆羽于至德元年(756年)从湖北天门沿长江而下,来到信州(今上饶),在广教寺寓居。陆羽在广教寺所在的山上种茶(后来此山改名为茶山,寺名改为茶山寺,此地就是今上饶市一中),在山上建山舍,山舍四周植茶数亩,不辞辛劳地精心培育茶树,精心制作茶叶。完成了我国历史上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开创了我国茶书的先河。陆羽寓居信州(今江西省上饶市),和隐居浙江湖州时一样,同时周游了邻近一些地方,如他曾沿信江弋阳余干鄱阳、庐山、南昌等地。据《饶州府志》记载,陆羽寓居余干冠山时,“凿石为灶,取水煮茶”,余干因而有陆羽茶灶和陆羽煮泉亭等古迹。陆羽在信州(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前后后共隐居有十载。而信州(今江西省上饶市)区域的鄱阳湖水域辐射地域范围甚广,其辐射区域包括浙江西北部、江西九江市彭泽、都昌等区域、以及江西上饶地区(鄱阳湖古码头区域、余干地区、玉山窑址区域)等,自古就是福建、浙江古代运输瓷器的必经要道,这就为大量产自婺州窑的精美瓷器运至信州及其临近的鄱阳湖水域周边区域提供了便利,这也正解释了为何在这些区域发掘出现了大量古代婺州(铁店窑场、龙游方坦窑场、衢州上叶窑场等)窑的精美器物。据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陆羽在《茶经》中给予当时婺州窑所生产的茶碗如此高的评价,并将其列在仅次于越窑和北方耀州窑的第三位。

贡昌先生在《婺州古瓷》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李家治、陈显求、黄瑞福在《唐、宋、元浙江婺州窑系分相釉的研究》中表示:“研究了唐、宋、元婺州窑系瓷片的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其中包括金华出土的元代鼓钉三足洗,他与南朝鲜新安沉船中所谓类钧瓷在外观上十分相似。重要的是所有唐、宋、元婺州窑瓷片的釉都可用光学显微术和高分辨电子显微术观察到其中的液——液相分离,约为200nm的液相小滴分散在基质相中,而且部分具有连续结构和二次分相,其小滴约为3-10nm。釉中极少釉泡和晶相,故其质量比其他分相釉高很多。这些发现使我们得知早在唐代婺州窑系某些窑口已能生产分相釉,而且一脉相承延续至宋、元。可见这种分相釉在婺州窑的存在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是自成一系发展起来的。”

婺州窑考古发现稍晚一些,其南方钧瓷与北方地区的鲁山窑可谓是并驾齐驱,其中“灰白浊釉”由于釉面与北方钧窑非常相似,被当时一些学者称为“南方钧瓷”,也有“北钧禹州,南钧婺州”一说,两者都烧制供瓷与花器。婺州窑所烧造瓷器按时代和种类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两晋、唐代的青瓷和宋至明清时期的钧瓷(玉毫、鹤羽)。其中,唐代的青瓷被陆羽写入《茶经》,位列第三;宋以后则以烧造分相釉瓷为主,此阶段也被称为“南钧时期”。婺州窑的这两个阶段也被理解为“唐看青瓷,后看钧”,宋代以后生产出的钧瓷青色(蓝色)兔毫、鹤羽、星点窑变瓷器无论从器型还是颜色,乍一看,犹如商周高古铜器一般蓝绿斑驳,沉静古朴,彰显其大气浑厚之神韵,与吉州窑、西坝窑极为相似,三者较难区分。婺州窑也是朝鲜、韩国、日本古代“会宁烧”、“唐津烧”等“分相釉”窑口的鼻祖。五十年代以来,在金华地区各地的三国至隋代的墓葬中出土了大批青瓷器,发现在婺州窑系分布范围内,仅金华地区共发现有600多处窑址。从唐到元代烧制钧瓷的窑址共76座,其中唐代22座、宋代3座、元代50座(贡昌:《再谈婺州窑系中的乳浊釉瓷》,全国陶瓷学术讨论会,1985 )。同时在武义县发现西晋瓷窑遗址,其中,蜈蚣形山窑址为唐宋时期“贡瓷”窑场。1983年发现江西省上饶市(唐至明代早期归浙江省辖内,明洪武以后归江西管辖)玉山县渎口婺州窑址,分别于1992年1月25日与2004年5月22日两次进行了考古发掘,事实也证明了明代以前江西上饶地区(饶州府)属浙江婺州窑范围区域。另外,近些年在江西景德镇部分地区、闽北(福建北部)部分地区也相继发现了婺州窑窑场,其主要窑址横跨三省。元、明是婺州窑烧制钧瓷的鼎盛期,窑址数量发现达50座,分布于金华、衢州两市各辖市(县、区),这些窑址均烧制钧瓷,在北京元大都遗址也大量出土了婺州铁店窑厂残件。婺州铁店窑厂遗址在1989年被列为浙江省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在2001年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婺州窑窑址数量众多,星罗棋布,区域甚广,目前只针对浙江金华地区与江西上饶玉山地区进行了较为初步的考古发掘。另外,杭州临安的“天目窑“是90年代才发现的窑场群,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目窑“与婺州窑的“两种类型的瓷器一炉烧成,两次上釉一次烧成“工艺完全一致,窑变类型的古瓷应属婺州窑钧瓷类型。特别要注意的是,天目窑与婺州窑的金华县华南沐尘塘窑场、江山县河乡前坞窑场一样,也生产青白瓷影青瓷),“天目窑“生产的有些青白瓷品种质量比景德镇烧造的要更胜一筹,更加精致。

钧瓷在婺州烧造时间之长、分布地域之广、窑址数量之多,为其他地区窑口所不多见,江西、福建、湖南、四川、朝鲜、韩国、日本等窑口都备受其影响,婺州窑是目前考古发掘已知的南方最大、烧造年代跨度最长、辐射区域最广(含外销瓷)、影响力最大的“钧瓷(分相釉)”窑口。因此,南方钧瓷也可用“婺州窑类型(即婺州窑系)”代指。

本文源自头条号:zizai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婺州窑 五代至北宋 月白釉窑变束口盏 古代南方钧瓷 古代南方分相釉

婺 州 窑 婺州窑 五代至北宋月白釉窑变束口茶盏 五代至北宋,月白釉窑变束口盏 南方钧瓷(南方分相釉) 婺州窑 五代至北宋月白釉窑变束口盏 婺州窑 五代至北宋月白釉窑变束口盏 婺州窑 五代至北宋月白釉窑变束口盏 婺州窑 五代至北宋月白釉窑变束口盏 婺州窑

作者:钧瓷老六
钧瓷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