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钧瓷 > 刨地挖到6件元代瓷器,专家们为何唯独对那件钧窑香炉一见倾心
2021
08-31

刨地挖到6件元代瓷器,专家们为何唯独对那件钧窑香炉一见倾心

罕见的钧瓷

微信号:qinglan075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钧瓷很常见,可是能透光的钧瓷是罕见之物,有幸收藏到一枚透光口杯,给大家共享下

喜欢玩瓷器的朋友都知道,钧窑是我国五大名窑之一,尤其是元代以前的钧窑瓷器更是价格不菲。长久以来,收藏界对钧窑的瓷器就有“钧不过尺”的说法,然而在内蒙古博物院有一件元代的钧窑香炉却异常庞大,其高度达到了42.7厘米,是我国目前出土最大最完好的钧窑瓷器,正因为如此,它也成为了内蒙古博物院的“镇馆之宝”。那么,这件珍贵的钧窑香炉是怎么来的呢?

1970年12月的一天下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白塔村的村民李某像往常一样下地干活,这一天他的运气非常好,刚刨了一会儿地就挖到了一个大陶罐子。因为那时候的土地是生产队集体的,干活也都是大伙一块干,他挖到罐子之后第一反应就是向四周看去,看一看有没有人注意他。在发现并没有人注意他之后,他迅速把那个罐子又埋了起来,然后继续若无其事地干活。但是,此时他已经无心再种地了,他心里一直在惦记着:那个罐子里面到底装的是啥宝贝。

好不容易熬到了下午收工,他和生产队的队员们一块扛着镐头回了家。到家之后他看没人注意,然后又重新返回了地里,在他下午挖到陶罐的那个地方继续挖。这一挖不要紧,他一下子就挖出了两个大陶罐子,罐子里面装有6件精美的瓷器。李某的文化程度虽然并不高,但是在看到那6件瓷器之后,他的脑海里立即就闪出了“宝贝”两个字,他知道这次自己挖到了真正的“宝贝”。于是趁着夜色,他把那6件瓷器偷偷地搬运回了家里。但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当李某往家搬运那6件瓷器的时候,正好遇到了同村的一个村民,那个村民看他鬼鬼祟祟地就跟在他身后,把他的一切行踪都看在了眼里。

第二天,正当李某还沉寂在挖到宝贝喜悦中的时候,当地文管所的工作人员找到了他。原来,发现他行踪的那个村民将他挖到宝贝的情况汇报给了当地的文管所。一看自己的挖到宝贝这件事已经露馅了,李某就把那6件瓷器全都拿了出来。那个年代讲究上纲上线,文物本来就属于“四旧”,再加上这些文物是李某从生产队的地里挖出来的,因此,文管所的工作人员在对李某讲明了利害关系之后,李某很痛快地就将这6件瓷器上交给了文管所。

文管所的工作人员将6件瓷器送到了内蒙古博物院。专家在看到这6件瓷器之后对它们赞不绝口,经过专家鉴定,这6件瓷器分别为一件钧窑的香炉,一对钧窑镂空高座双螭耳瓶,一件龙泉窑的缠枝莲纹瓶,一对龙泉窑的缠枝牡丹纹瓶,这6件瓷器的年代均为元代,都是国家一级文物,尤其是其中的钧窑香炉,堪称国宝级文物

在弄清楚这些磁器的来历之后,内蒙古文物局又组织专家去到李某发现瓷器的白塔村进行了挖掘,但是却现也没有发现其他文物。最终,专家认为李某发现的这6件磁器是一个元代的瓷器窖藏,具体是何人、何时将这些瓷器埋藏在这里的已经无从考证。

百名大师,万种茶器——汇集这里品鉴钧瓷茶器文化

百名大师,万种茶器——来这里品味钧瓷茶器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又是瓷国。近年来,以钧瓷为核心的神垕瓷业快速发展,呈现出“南有景德镇,北有神垕镇”当代瓷业的发展新格局。 古时痴迷茶艺的文人雅士,无不把茶具的选择搭配,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 在瓷器

在这6件瓷器中最令专家倾心的就是那件钧窑的香炉。内蒙古博物院的专家在看了这件钧窑香炉之后,都感觉到眼前一亮,几位专家几乎异口同声地赞叹:这件香炉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宝。

那么,6件元代瓷器中,专家们为何唯独对这件钧窑香炉一见倾心呢?

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件元代的钧窑香炉:它高42.7厘米,立耳鼓腹,底部是由三个兽足来支撑,而香炉的颈部雕饰有三只麒麟。整个香炉通体施浓釉,正面刻有“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15个字的铭文。这件香炉保存完好,釉色清新,铭文清晰,是钧窑香炉中的极品,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国宝级文物。

众所周知,唐宋时期钧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小,因此钧窑瓷器也有“钧不过尺”之说。而这件钧窑香炉则体型巨大,工艺精湛,是目前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一个钧窑香炉,是元代钧窑的代表之作,在元代钧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同时,这件钧窑香炉上的铭文也为其增色不少。因为这件钧窑香炉上的15个铭文已经将其制作的时间、制作者的姓名以及香炉的用途标注得非常详尽,这种铭文在钧窑磁器上是难得一见的,因此,其价值更加不可估量。

白塔村发现的这件元代钧窑香炉是钧窑中的精品,它造型独特,融合了中原文化细腻神韵和游牧民族的狂放气势,是一件极其珍贵的文物,它为研究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实物依据。因此,它也成为了内蒙古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本文源自头条号:方圆视界看历史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钧瓷原料是从哪儿开采的?民国文献带你探秘

颍川派 偶然看到一本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矿业周刊》,其中有一篇《河南禹县陶瓷原料之来源》,作者柴姓,失名。文中对神垕陶瓷粙料来源及配制方法作了较详尽的调查,并概括反映了当时神垕瓷业发展的状况。分享如下: 古代钧瓷 四分之一神垕人家从事陶瓷

作者:钧瓷老六
钧瓷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