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钧瓷 > 钧窑之艳难于言表
2021
08-26

钧窑之艳难于言表

在雍正眼中,什么金银珠宝、珊瑚玛瑙,都不及一只它来得重要,一只钧窑花盆能有多迷人?

微信号:qinglan075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本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19年第34期,原文标题《钧窑花盆:自然天成》,严禁私自转载,侵权必究 官钧花器的身世依旧扑朔迷离,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欣赏它们的天然之趣。 主笔/丘濂 钧官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故宫博物院 供图) 难得的花器 雍正三年的内务

家櫪(艺术家、考古研究者)

——原创作品

满江红 赞钧窑

鹤壁新安,登封制、均州美霁。

浑源造、鲁山奇旖。

神垕创钧窑至宝,金元多省争相魅。

湛县钧、郏县汝州烧,安阳类。

红紫映,茄皮紫。窑变妙,丁香蕾。

海棠天蓝绿,一斑霞璀。

源自然溶于艺术,天然意境平生缀。

入火单、窑火变多姿,纷呈媲。

据考古调查,在中国北方地区发现烧制钧瓷窑口已有四省二十七县、市。河南省除禹州外,有汝州、钧台、郏县、许昌、新密(原密县)、登封、宝丰、鲁山、内乡、宜阳、新安、焦作、辉县、淇县、浚县、鹤壁、安阳、林州(原林县);河北省磁县;山西省浑源县和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等。河南各地窑口的产品以神垕刘家门窑为北宋早期的代表作,以钧台窑的产品最为精致,据考古发掘证明,钧台窑属于明初官窑性质,其产品完全是宫廷陈设用品,瓷艺精良,质量上乘。而禹州神垕刘家门窑属于北宋早期典型的民窑,当地盛产瓷土、釉药和燃料,附近山区更盛产铜矿石-孔雀石,凭着工匠们长期制瓷的经验和对金属特质着色机理的认识,把孔雀石研成粉末,加上草木灰配入釉中,经高温还原焙烧,就能得到理想的钧红效果,这种新工艺一经成功,便引起各地窑口的密切关注,所以群起而仿制,以禹州神垕为中心,烧制钧瓷的技术逐渐向周围传播。在仿制过程中,各窑口不仅注重钧瓷的原有造型,还根据各自的特点,增添一些新的品种,如鲁山东沟、郏县等金代的折沿盘盛行,多以三点小支柱支烧为常见,偶尔有五点支烧,尺寸多在十六七至二十左右,大的有二十六七的,也有更大的能到三十出头,还有长颈执壶,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禹州、鲁山、郏县、东沟等地区的作品应该算是最正宗的钧釉,北宋、金代都属于比较经典的佳作,到了明初有放汝窑的细小支烧器物,尤其是碗盘,应该都是过去所谓的‘官钧’作品,后来经过考古挖掘证实是明代早期的官窑器。

各地钧釉有时候很难区分,尤其是钧釉的产地广泛,釉质釉色也多大同小异,又加之铜的发色都离不开紫红的范围,只是各个时期的各个窑口的釉质略有差异,可能是原材料的成分有微小的差异,因此,各个时代、各个窑口的成色也略有不同,需要非常熟悉方能有所察觉细小的差别,本节我们专门探讨一下钧窑的釉质、釉色,以及所谓的“蚯蚓走泥纹”。

一般来讲,钧窑釉色最美当属北宋禹州地区的,其次要算明初禹州钧台‘官钧’次之,金代鲁山、郏县再次之,元代山西、内蒙再次之,这是一般情况来讲,虽多数元明器物比之宋钧大为逊色,但也有少数窑口仍然有精品问世与宋钧抗衡,保持了宋钧的传统工艺,窑变美妙,红紫相映,青若蔚蓝,紫若茄皮,晶莹发亮,如若美玉般的质地,散发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所谓“釉具五色,艳丽绝伦”深受大众喜爱。

要按唐代鲁山窑的花釉算起,到明代的‘官钧’,之后虽也仍然有继往开来的,包括景德镇明清各代作品,已经传承了一千多年经久不衰。

其实唐代的鲁山段店、郏县黄道窑,除了烧制白釉、黄釉、黑釉瓷外,从唐代起,还利用不同金属氧化物的釉料,成功地掌握了两色釉技术,产品的黑釉底蓝斑开启了钧釉的先河,故有人称这种窑变斑为“唐钧”。

图1:唐代鲁山段店

这种偏蓝的白釉一经出现便开启了窑工们的想象力,何不直接施这种更漂亮的釉呢?在漫长的探索中摸索出了烧制偏蓝色的白釉,又由于偶然的机会将带有铜元素带进了釉药中,在淡蓝色的釉上出现了无意中的一抹或几点红色,衬托在淡蓝色的釉上十分显眼,渐渐地形成了一种模式,成为有意识地加入铜元素,出现了绚丽缤纷的朱砂红、海棠红、鸡血红、玫瑰紫、葡萄紫、葱绿青等等,釉中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青,可谓纷彩争艳。釉质乳光晶莹,肥厚玉润,类翠似玉赛玛瑙,有巧夺天工之美。

图2:北宋禹州桃花面(鸡血红)

目前能见到的北宋最上乘的钧釉颜色莫过于此,按现代描述应该更接近于上乘的水蜜桃的桃红色,在淡淡的蓝色衬托下更加娇艳、水灵灵的,这种成色极为罕见,尤其如果是大面积的桃红色就更为喜人。

图3:北宋禹州紫里藏青

大面积的紫里藏青、青中含紫不彰显,更为含蓄,青紫相互融合而发自内在的力量,犹如细腻而棉滑的锦缎,丝丝絮絮,诉说着她的内在的美。

图4:北宋禹州玫瑰紫

北宋玫瑰紫的器物也是极为难得一见的,通常是蓝紫相融,好像在玫瑰紫的颜色上有稀疏的云层雾蒙蒙的罩子上面,那云不是白色的,而是淡淡的蓝色,犹如大面积的晚霞连成一片,有几朵稀疏的淡蓝色祥云缥缈其间。

图5:北宋禹州天蓝色

北宋禹州的釉色细腻而纯净,就像晴空万里的蓝天,碧蓝碧蓝的没有一丝云彩,那个纯、那个青、那个蓝是任何时候都很难达到的高峰,金、元的蓝与北宋禹州的蓝不可同日而语,北宋的蓝是一种纯净清澈的蓝,而金、元的蓝多少都带一点白粉的感觉,不够透亮。

图6:北宋禹州紫红斑碗

2004年伦敦苏富比拍卖了一件北宋禹州钧窑碗,大面积的紫红斑可谓存世罕见的稀有器物,在淡淡的蓝色地上几块大面积的紫红斑快十分耀眼,这种色调虽然不及‘桃花面’那么娇柔水灵,却也是极为难得的一件旷世之作。

图7:北宋禹州玫瑰紫斑盏

用紫若玫瑰、蓝如晴空来描述这件釉色不为过,在北宋禹州作品中能见到这么漂亮的紫斑和那么纯净的蓝实属不易,不要说这么漂亮完美的整齐不易见到,就连近年考古挖掘出土的残片也是寥寥无几,由于古代烧造不为人们所控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就是这个意思,全部靠撞大运,不是像今天我们用遥控装置控制温度、时间和火温可以控制,一阵大雨、一股寒流、一场大风都有可能改变产品的釉色、质量,加上日夜守候添柴观火,把控着命运的辛苦,火与土的艺术从这里迸发。

图8:金代禹州红、紫、蓝相间

金代禹州的作品要比宋代禹州的作品胎骨要厚一些,釉面也没有北宋禹州的作品那么细腻,虽然很难看出来,但是对比之下是有不同的,丝絮纹渐渐不存,出现了如冰渣似状的釉,釉层渐厚(相对而言),开片渐渐多起来,形成了冰裂纹

图9:金代禹州蓝紫相间

元/明葡萄紫釉钧瓷洗造型优美典雅品相釉光一流是件不错家庭收藏

金代禹州的釉开始出现较多的冰裂纹,釉质与北宋开始拉开了距离,北宋釉质细腻、紧致,极少有开片或开片不明显,金代的釉有些疏松,似乎有些稀薄的感觉,流动性似乎大了一些,釉厚处淡淡的蓝色还能接近北宋的淡雅,但稀薄处透出灰色胎骨,形成浅淡的棕色,倒也别具格调。

图10:金代鲁山段店、峡县窑玫瑰紫

金代鲁山段店和峡县窑的产品大体类似,都以折沿盘为常见作品,通常尺寸在十六、七公分,稍大的有二十六、七公分的,超过三十的不多见。鲁山段店窑、东沟窑、峡县窑多以小支柱支烧,小支柱的胎骨大概三毫米直颈,烧成后将支柱敲掉,形成高矮不等的支痕,与禹州圈足烧法不同。但是早期的釉质、釉色与禹州的也较为接近,只是淡蓝色变成了淡白蓝色,没有了禹州的那种纯净天蓝,而略带粉质的更淡的蓝色,这可能就是人们说的‘月白’色吧,在这月白色的底子上几撇玫瑰紫仍然是一种极具内涵的淡雅。

图11:金代鲁山段店、峡县窑玫瑰紫

金代鲁山段店、峡县窑、东沟窑的玫瑰紫有时候连成片的也是十分壮观的,有些色深者接近茄皮紫色,釉质较厚,流动性也不多,所以通常感觉釉质肥厚而滋润,传世品都有玉质感,光滑莹润,整体满釉支烧,只在支柱处看到浅灰色的胎骨,细密而坚实。

图12:金代东沟窑葱绿青

所谓‘葱绿青’就是在淡淡的月白釉的紫斑上出现葱绿色,这在北宋禹州作品中也时常能见到,只是很小很小的斑点,需细观察才能看到,有些还很不明显,但到了金代的东沟窑才出现有大块的葱绿斑,甚至还出现极少能见到‘青’,也是就‘黑’斑,这就是古人口中所说的‘葱绿青’。

图13:金代玫瑰紫斑折沿盘

2004年伦敦苏富比拍卖有一件金代钧窑折沿盘,这件折沿盘也很有可能是禹州地区的作品,禹州地区到金代也开始使用支烧法,但是支丁要比山段店、峡县窑、东沟窑地区的支丁要细小很多,有些精品仍然很少见到开片现象,这件金代的折沿盘也不输给北宋的‘玫瑰红’,这件‘玫瑰紫’的紫斑面积大、斑纹的形状好,更重要的是内外都有大面积斑点,这种也是极为少见的,纪要有大面积斑点,又要斑点形成带有艺术性。

图14:金、元代的玫瑰紫

到了元代禹州、鲁山、峡县一带走下坡路,产品没有太多佳作,北方山西、内蒙开始大量生产钧釉产品,产量还非常可观,但多数作品都比较粗陋、色泽晦暗,佳作按比例也是极少的,但是有个别的产品颜色确实也可歌可泣,胎骨偏厚且松黄,釉质依然肥厚滋润,只是感觉质地略粗。

图15:明初均州钧台窑玫瑰紫

到了明代初期的禹州(古时候叫均州,明代改为禹州)的产品依然比较精细,被称为‘官钧’,大约在洪武年间开始,洪武流行的龙泉官窑菱花大盘其实在元末已经初露头角,这一点可以从伊斯坦布尔收藏的景德镇元青花大盘作对比,这种菱花口青花盘一直流行到宣德以后就很少见到了,龙泉官窑亦如此,官钧也如是,虽然官钧的菱花口盘极为罕见,但是它确实存在,这件淡蓝底几撇玫瑰紫便是,用细小的支丁支烧,应该是受到汝窑的影响。

图16:明初均州钧台窑茄皮紫

明初的钧台窑就是我们过去所说的‘官钧’,自1936年参加伦敦国际艺术展误被定为北宋以后,一直到2004年河南禹州两次大的考古挖掘,尤其是禹州药厂住宅楼工地大量带有‘一、二、三’等数字的花盆、盆托的出土,与国内外各大博物馆藏的“宋代钧窑花盆”一致,被证明这批花盆并不是宋徽宗养花的器物,而是明初的‘官钧’,随即被国内外认可,纷纷将上拍的这类作品改为明代,但是并没有影响它们的价值,所以市场价值不一定以年代来衡量,而是以工艺精湛、造型优美、色彩艳丽以及代表当时的审美取向和烧成难度、存世量的多少,还是那句话“真、精、稀”为标准。

图17: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初‘官钧’花盆

话再说回来,在北宋、金代的钧釉作品中几乎见不到所谓的‘蚯蚓走泥纹’,这种纹理是一种烧造中的缺陷,可能是在上釉后有些地方有‘干裂’现象,在烧造的高温下又再次融合形成的不太起眼的纹路,见下图临羽山人旧藏如意鼓钉洗的内里。

图18:临羽山人旧藏如意鼓钉洗

有些可能是在烧造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这种情况在元代的器物上已经出现端倪,有种是小气泡点点组成的类似蚯蚓穿土形成的痕迹相类似,而非人工所能为之的自然现象,这种现象在北宋的器物上是根本见不到的,金代器物上也很难找到,只有在元、明的钧窑器物上才能偶尔见到,也不是每件器物上都有。

图19:元代、现代‘蚯蚓走泥纹’对比

而现代赝品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因为那是自然形成的,现代仿品也试图做这“蚯蚓走泥纹”,那是在上好釉后晾干,用刀刻划出来的痕迹,再让釉在炉中高温融合,形成类似的痕迹,但是那人为的效果是很容易看出来的,当然,对没有见过真正的‘蚯蚓走泥纹’的爱好者来说是能够蒙混一阵子的,但是看过我这篇文章后,希望大家都能明白。

图20:明初官钧与现代仿品对比

七律 钧釉赞

吹落桃花拂满面,藏家迷倒醉心田。

相绒青紫如丝锦,细腻滋滑鸟羽鸳。

疑似天空晴万里,心随鸿雁畅其间。

脑浆绞尽来描述,万紫千红总难言。


每周二作品网络转载分享 ~

每周五原创作品更新,敬请期待~

往期作品查看:家櫪的头条

传播正能量是一种智慧,我们不断更新现有知识,让爱好者了解不同视角的最新观点。 朋友如果你喜欢,最好的点赞就是转发到朋友圈让大家分享。

本文源自头条号:家櫪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壶仓七问,让你秒懂钧瓷!

壶仓七问(钧瓷茶器) 1:壶仓钧瓷茶器出自什么地方? A:禹州市神垕镇,是钧瓷的发源地。 2:壶仓钧瓷茶器的开片是从里面还是外面? A:开片是从里往外开的,用手去摸瓷器的时候,开片是摸不到的。 3:时间久了会不会破损? A:每一个钧瓷大概能开片50年到80

作者:钧瓷老六
钧瓷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