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钧瓷 > 【钧瓷网】收藏不专业,亲人两行泪!收藏钧瓷要了解这些
2021
07-21

【钧瓷网】收藏不专业,亲人两行泪!收藏钧瓷要了解这些

《处女的翻译》第5篇 · 亚历山大私人收藏 ——钧窑

微信号:qinglan075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与洁白无瑕的定窑相比,毗邻的钧窑陈列作为另一个大的重要收藏显得流光异彩,以暖色令人瞩目。在老的中国藏家心目中,均州窑的瓷器在宋代名窑中地位较低。低调精巧的灰色或青绿色单一色调是其理想釉色效果,而不统一的红斑和紫斑钧釉则对于他们挑剔的品味来说

点击上方“钧瓷网”可订阅哦!

钧瓷在釉、胎、款等各方面具备一些审美特征,收藏钧瓷不可不知。

一、釉色特征

钧瓷的釉面以窑变“万彩”著称,从技术的角度而言,其釉料为多种配方制成的二液相分相釉,从工艺的角度而言,其釉质表相特点的分类较多,如:乳光釉、亮光釉、亚光釉、无光釉、厚釉、薄釉、玻璃釉、毛孔釉、蜡光釉、石光釉、纹片釉、开片釉、橘皮釉等。

钧瓷窑变图

而经过窑变后的成品钧瓷,可以说具有无穷尽的颜色变化特征。因此,要想确切地弄清钧瓷有多少种颜色,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将钧瓷的颜色归纳为几个色泽体系。即便是这样,也不能完全准确和贴切地形容钧瓷在色泽方面万紫千红的特征。因为每一件钧瓷都有可能呈现数种、数十种甚至于更多的色彩种类,因而我们只能以其占比例较大的主色调来类,也就是说这种分类是一个笼统的概念。

1.青蓝色系

青蓝色系的种类有:青、天青、豆青、冬青、粉青、靛青、翠青;绿、葱绿青、粉绿、瓜皮绿、麦芽绿、孔雀绿、铜绿、果绿;蓝、靛蓝、青蓝、瓦蓝、天蓝、湖蓝、粉蓝、宝石蓝、孔雀蓝、墨蓝、蓝褐、铁棕、黑褐;鱼肚白、牙白、玉白、鸡骨白、月白等。

坤德洗 | 刘志军作品

2.红色系

红色系的种类有:红、祭红、鹤顶红、鸡冠红、大红、枣红、酱红、鸡血红、朱砂红、玫瑰红、海棠红、橘红、矾红等。

福禄尊 | 苗长强作品

3.紫色系

紫色系的种类有:紫、鸡冠紫、茄皮紫、猪肝紫、玫瑰紫、葡萄紫、乳紫、丁香紫等。

春韵 | 刘建军作品

二、釉型特征

1.开片

开片又称“迸片、炸片”等。开片现象是指钧瓷在窑炉的点火、升温、高温、降温、冷却等烧制程序中,釉质与胎体因冷却系数不一致,而造成的釉面开裂的现象。是一种缺陷美。钧瓷开片多呈不规则状。

2.珠点

珠点又称“珍珠点、水珠点”等,是钧瓷成品中存在于釉体间类似于水珠状的一种闪闪发光的晶体,色泽因钧瓷个体间的颜色差异而异。

3.蚯蚓走泥纹

蚯蚓走泥纹在宋代钧瓷中就已经出现,因其蜿蜒曲折,类似蚯蚓行走过的痕迹而得名。其成为因底釉厚重、胎存隐纹,在高温下纹内气泡蠕动,面釉填充所致。

4.丝缕

丝缕也称“流彩、菟丝缕”等,因钧瓷的釉质、火温、气氛诸多因素在烧制过程中的互相作用而呈现出的丝状流彩,色泽有单色或多色。

5.满天星

满天星也称“鱼子粒”。缘于胎体中的气泡未被排出釉层,密集相依于胎体的现象,因酷似多个星状物或鱼儿排出的卵粒而名。色泽因钧瓷个体间的颜色差异而异。

钧瓷大师杨志作品欣赏

杨志出生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的一个陶瓷世家,14岁进入禹县陶瓷一社,从学徒工做起。由于勤学好问,很快就得到认可。1964 年拜钧瓷老艺人卢广东为师学习钧瓷艺术。杨志最擅长的是造型和手拉坯,讲究“型为本、釉为魂、宁整勿碎、宁简勿繁”。杨志还擅长在继

活环瓶 | 张自军作品

6.斑块

钧瓷的斑块在唐钧、金钧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但是和唐钧、金钧中斑块相比,现代钧瓷的斑块形状已不局限于脂团状、脂流状、点状、丝线状等形态,而是多种多样,有些甚至于呈现出逼真的物体状,如鸟兽形态、植物形态、山川形态等。色泽也不再局限于浅蓝色或灰白色,而是多种多样,有的与该瓷器主色调相近,陪衬着该瓷器的色彩主题。有的与该瓷器主色调相左,以为该瓷器的点缀。并形成多种风格。

三、胎色特征

1.白胎与酱胎

钧瓷的胎色是指钧瓷在制做过程中,因底部或其它因烧制原因不能施釉的部位没有施釉,因而在成品中裸露出的瓷胎颜色。瓷胎颜色按照细化的分类可分为:粗胎、细胎、泥胎、石胎、土胎、砂胎、黑胎、灰胎、褐胎、红胎、油胎、白胎,等等。而实际上以直观和笼统的概念而论,钧瓷成品的胎色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种为白胎,另一种是酱胎,也就是说,除白胎之外的各种胎色,均被称为“酱胎”。 “酱胎”也属一个狭义的说法,广义的称谓。除此之外,对于“酱胎”另有“面酱胎”或“芝麻酱胎”之称。都属于笼统性的概称。

酱胎是自宋至今,钧瓷成品中的一种主要胎色。其原因主要是在可塑性坯料中,粘土(俗称“肝子土”、毛土)占有较大的比重所致(现代钧瓷由于用料广泛,制做工艺多种多样,酱胎因素已不仅限于此)。

白胎是钧瓷成品中裸露出的瓷胎部分,呈现出一种白色或灰白色一类的色泽。其原因主要是在可塑性坯料中,高岭土(民间俗称“白土、白泥、白瓷土”)占有较大比重所致。白胎的钧瓷成品一般见于清末民初期间的青色系钧瓷产品。在其它年代和类型的钧瓷,以及现代钧瓷中,均不多见。

粘土和高岭土在禹州境内均有储量可观的矿藏。

2.铜口铁足

“铜口铁足”是钧瓷成品,特别早期煤窑烧制的钧瓷成品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特征。“铜口”是指钧瓷产品的顶口部的边缘凸起部位,釉色呈现程度不同的铜褐色色泽。“铁脚”则是指钧瓷产品的底脚部分未施釉处呈现程度不同的铁褐色色泽。在可塑性坯料中木节粘土(俗称“肝子土”)占有大比重的钧瓷产品中,实际上也就是酱胎的胎色。因与铁褐色的色泽相近,多称“铁脚”。而在白胎钧瓷成品中,其底脚裸露出的瓷胎部分白色仍然有可能是主色调,间杂有程度不同的铁褐色或铜褐色斑块、斑纹、斑线,点缀或遮盖其部分白色裸露。

如意壶 | 郭好朋作品

四、刻款特征

因土质、技术、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除了北宋时期,北宋官员命玉工为成品钧瓷刻制字符编号外, 新中国成立以前和建国初期的钧瓷产品,均无刻款。改革开放初期的钧瓷产品,也存在大量钧瓷产品无刻款现象。随着技术的进步,气窑烧制的普遍推广,现代钧瓷的刻款(刻款多为商标或窑场名)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宋代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七刻款

五、缺陷美特征

以美学的观点来衡量,钧瓷极具个性化的美感。而钧瓷的这些个性化的美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钧瓷烧制过程中,所呈现的天然的缺陷美。如上述的开片、珠点、蚯蚓走泥纹等。正是这种缺陷美,造就了钧瓷“国之瑰宝”的地位。而钧瓷除了上述的缺陷美之外,还有在其它方面的一些缺陷美,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则有可能收藏过程出现认知偏差,这里就列举一二。

1.赘肚儿

“赘肚儿”是钧瓷烧结制过程中,因釉层过厚而引起的流釉至钧瓷底脚部分未施釉处,而呈现出程度不同的如油滴状或滚油状的堆釉现象,民间称为“赘肚儿”。属烧制缺陷。“赘肚儿”对钧瓷美感有两种影响,一是形成残次品;二是增加美感。形成废品“赘肚儿”是由于如油滴状或滚油状的堆釉现象过大,在窑炉的高温下流于钵匣底部,于钵匣底部接触形成的堆积并粘附有灰屑,从而形成残次品。而增加美感的“赘肚儿”则是流釉恰到好处地流至钧瓷底脚部分未施釉处形成的油滴状或滚油状堆釉,不于钵匣底部接触,“赘肚儿”与该钧瓷成品的最底部有距离差。有些距离差几乎处于临界状态的“赘肚儿” 因不粘附灰屑,二有着另类的美感,甚至于因恰到好处而有可能使该钧瓷产品成为珍品。

雪魂 | 王秋红作品

2.涎痕

“涎痕”也是钧瓷烧结制过程中,因釉层过厚而引起的流釉,至钧瓷某一悬空部位而呈现出的如油滴状或波纹状,欲滴未滴、欲流不流的堆釉现象,民间也称为“流涎”。属烧制缺陷,但也是一种美感,如“流涎”部位恰到好处,则有可能使该钧瓷产品成为珍品。

奉献壶 | 文国政作品




作者介绍:

徐剑峰,男,汉族,1964年11月生,河南禹州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陶瓷玻璃行业管理协会理事。


来源:钧瓷网(junci360)

监制:方塘

编辑:钧临

本文源自头条号:钧瓷网官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文详解元钧九大特征,投资收藏元钧必备干货,不要错过收藏新宠

当代钧瓷大师杨国政钧瓷作品 说起钧瓷,那是家喻户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特点一直深受钧瓷爱好者的喜爱。 钧瓷的烧造虽始于北宋,但钧窑之形成一个窑系,主要在元代。在元代,可以说是钧瓷的复苏、发展时期。因为,此时的钧瓷经历了金代从“官用”转换

作者:钧瓷老六
钧瓷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