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釉色绚烂,国之瑰宝”
微信号:qinglan33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钧窑,即钧台窑,是在柴窑和鲁山花瓷的风格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钧窑瓷器的烧制,在宋徽宗时期达到高峰,其工艺技术发挥到极致。 钧瓷属北方青瓷系统。中国青瓷历史悠久,唐以前,青瓷一直是陶瓷生产的主流。钧瓷以其独特的自然窑变艺术
一、初识
钧窑给我的第一个直观印象,是马未都先生的那件“钧瓷挂屏”。我那时还小,因为家里的生意,见过很多碎瓷片。但我从来没想过,有人能把碎瓷片变成一件艺术品;也没有想过,瓷器与木艺能结合的如此完美。
长辈告诉我,这可不是普通的碎瓷片,是钧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而且挂屏上的钧瓷片“片片带红”,已经是非常难得了。
钧窑对后世的影响太大了,窑口很多,横跨北方四省十二市。到了元朝末期,江苏、浙江、江西,甚至广东等地也开始仿制钧瓷。能形成如此庞大的窑系,很大的原因是钧窑为乳浊釉,对胎质的遮蔽性很强,所以胎土要求不高,哪儿都可以烧制。这给予了钧窑旺盛的生命力,也给现在人们鉴定钧瓷带来了很多麻烦。各种各样的窑口,各种各样的胎土,各种各样的年代,各有特色却又秉承一脉,让人眼花缭乱。历史上好像只有钧窑有着如此令人叹为观止的盛景。
二、神垕
钧窑真正的老家在河南禹州神垕镇。几年前的深秋,我追随着钧瓷的脚步,来到了禹州这座小城。
到了禹州,我才吃惊的发现神垕镇已经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叫“神垕古镇”。不同于那些新建古镇,这里原貌保存的还算不错,许多遗址遗迹,古意盎然。可惜我到时已是黄昏,再加上正逢旅游淡季,所见处处古院深深,门楼上灯笼闪烁,更显幽寂。不见“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的盛景。
很难说清是哪一位北宋匠人,将神垕镇的特产“孔雀石”掺入了釉料中。也许他想为釉色增加一抹青绿,却没想到形成孔雀石青绿颜色的铜,在窑炉的高温中呈现出了更加迷人的色彩。
“夕阳紫翠忽成岚”。
我迷恋海边日落时的风景,如此辽远,如此广阔,却又如此的富于变换。从开始的浓艳,到随后的橙暖、青淡,直至最后,留下点点余晖,背景是带紫的蓝。
这些,都能在钧瓷上找到与之相应的色彩。
中国人第一次发现,原来釉料里加入铜,可以烧出醉人的红色。
三、铜红
因为铜在高温下很容易挥发,直到现在,一些所谓的制瓷世家,也很难掌握柴窑的“成红”工艺。
去年,我在景德镇办事,恰逢他们柴窑开窑。现在的瓷都,烧柴窑可是一件大事,后山早已封禁,特有的松柴已经是限量供应。所以,每年烧柴窑的次数屈指可数,能分得一炉的都是明面上有头有脸的人物。
我受邀在他们出窑的时候过去参观,本想着如果现场看见不错的,也收他几件,这可是名副其实的“烫手货”了。
结果,我眼睁睁的看着一窑“青花釉里红”,出来的时候却只是青花,温度太高,“红”被烧没了……
我看着这一窑的主人窘迫的样子,轻声问道:“怎么回事?”
回答我的是一声长叹:“唉,能用肉眼看柴窑温度的老师傅,就剩那么几个了,请不出来啊……”
其实,他还有半句话没说出口,年富力强的高人还是有的,只不过都躲在山里烧“官窑”呢,更请不出来!
遥想一千多年前,古代的工匠们就已经能凭肉眼控制钧窑的色彩,烧出“三潭映月盘”这等神器,真的就只能感叹了。
什么是窑变?钧窑窑变造就了中国瓷器艺术的鬼斧神工
什么是窑变?人们在对瓷器的使用过程中,除了注重其实用功能,同时也有审美艺术追求。最开始瓷器的釉色只是单一的颜色,比如青瓷、白瓷等。后来随着审美的不断提高,出现了青花、粉彩等等。 清 钧窑鼓钉三足洗 金 钧窑天蓝釉碗 窑变虽然最开始可能是意外,但
后来再去马未都先生的观复博物馆,我在“三潭映月”和“红叶题诗”两件钧窑盘前逗留了很久,越看越佩服马先生起名字的本事,充满诗情画意,又与器物本身的特点极为贴合,这就是高人。
很多人会误以为极为出名的这两件是宋代钧窑,其实,它们都是金元时期烧制的。在宋代,工匠还不能人为控制窑变的部位,所以宋钧的红色往往弥漫在整个釉面,分不清边缘。到了金元时期,工匠可以人为的将红色用笔触勾画出形状,才形成了这充满诗意的“三潭映月”和“红叶题诗”。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提到:元瓷之紫聚成物形,宋均之紫弥漫全体。就是此意。
四、禹州
我在禹州停留了几日,拜访了当今钧窑的龙头企业,孔家钧窑。他们建设的“钧瓷文化园”,其富丽堂皇的程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听闻他们已经将柴烧改为电烧,还能保有“蚯蚓走泥纹”等钧窑独有特征,不知是喜是悲。技术的进步不可阻挡,当能够随意调整精确温度的电窑完全取代了柴窑,那“肉眼看柴烧”的绝技,真的就要离我们远去了。
离开禹州之前,我特意又绕了一个弯,远远的看了一眼古钧台。传说,这里相当于夏王朝的“天安门”,是夏启大宴诸侯、举行开国典礼的地方,“钧台之享”也成为了中国第一国宴。但在我这个玩儿瓷的人眼里,这里最要的意义,还是代表了古钧州,代表了让我魂牵梦绕的钧窑。
五、传续
中国人很怪,什么都要讲究个传承有序。当我们发现直到明中期始有关于钧窑的记载后,自己就先慌了神儿。各种元代创烧说、明初创烧说就冒出头来。最后还是禹州挺身而出,这里的宋代土层出土了大量的钧窑残片,被证明与故宫中传承有序的钧窑重器一模一样,这才没有将宋朝匠人的天才创造埋没。
也正因为记载不多,声名不显,汝窑在清晚期之前,一直不被大众所认知。雍正帝当然是个识货的,对宫里的传世钧窑爱不释手。皇帝一爱,就忙坏了督窑官唐英。为了烧出一模一样的钧窑向雍正帝交差,唐英多次亲赴禹州考察,发现原来钧窑红竟是窑变的效果,一次成色。又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景德镇能工巧匠的刻苦攻关,终于将钧窑重现人间。
清王朝“下课”后,紫禁城中的许多御用珍品,终于走到了大众面前。直到此时,大家才知道还有一种瓷器叫珐琅彩。同时,也第一次见到了那一抹最纯正的钧窑红。“官钧”与“民钧”的巨大差距,让世人震撼,进而疯狂。
民国时期,大众对钧瓷的狂热达到了巅峰,只要有钧窑遗址出土,必是哄抢之局,片瓦不留。所谓“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挂红,价值连城,钧不挂红,一世受穷”等等,都是当时流传开来。
近年来的拍卖市场,宋代钧窑几乎绝迹,明初的钧窑立器成交均在千万级别,盘、洗等器型也要大几百万。而且清三代仿钧窑价格,也已经高的让人咋舌,56件超百万,6件拍出了千万的高价。
六、鉴赏
我在微头条做了一个小栏目,叫#陶瓷简史#。写到钧窑,发现自己实在是太爱了,字数越写越多,想给大家配的图也很多,干脆改成了文章。
写#陶瓷简史#的初衷,就是想系统性的梳理一下中国陶瓷的历史。每个时间段,每种窑口,都是大面上的常识。我的目的,就是写给那些喜欢中国陶瓷,平时又接触不多的小伙伴。
这篇钧窑的文章也是一样,我没有详细论述钧窑的鉴定,什么胎、釉、气泡、器型……这些“眼学”,本身就没有定论,各家有各家的道理,各家有各家的短板。想要练好“眼学”,除了多看,别无他途。
中国高仿第一人,景德镇的黄云鹏先生曾说,最厉害的就是那些在瓷都摆摊卖瓷片的,个个都是权威人士,从不走眼。
如果大家有兴趣,我会专门写一篇文章,详细说一下现在鉴定瓷器常用的“眼学”与“科学”,以及真正的高仿匠人是怎么对付这些的。不过估计到时候留言区会吵翻天吧……
若依着我,遇到钧窑,还是先不要拿出显微镜来看气泡,太煞风景。先欣赏那些如朗星、如胧月、如朝阳、如夕照、如银河、如山岚、如静泊、如深海的斑斓吧,美到动人处、美到骨子里,自然也就有了眼缘。
与诸君共勉!
本文源自头条号:文眼豆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国瓷器巅峰~~两宋之五大名窑《钧窑瓷》
钧窑瓷器 钧窑月白釉尊 【宋】高22厘米 口径23厘米 足径14.5厘米清宫旧藏 形仿古铜器式样,侈口宽唇,长颈,圆腹,宽圈足,底有五孔,胎体厚重,里外通体为天青色釉。钧窑瓷器的釉质是一种乳浊釉,它不同于玻璃状的透明青釉,而是典型的乳光青釉。其基本釉色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junciba.com/?id=616
- 转载请注明: 钧瓷老六 于 钧瓷吧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