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钧瓷 > 唐宋钧瓷发展和各种器型分析
2021
06-28

唐宋钧瓷发展和各种器型分析

钧瓷丨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

微信号:qinglan075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钧窑在河南禹县,始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钧窑出品的钧瓷胎质坚固敦实,造型端庄典雅,釉色艳丽绝伦,气韵含蓄凝重,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唐宋以后的帝王都把钧瓷列为御用珍品,每年只准生产三十六件,诰封为“神钧宝瓷”,直到清朝才


唐代是我国制瓷历史上发展的兴盛时期之一。

钧瓷的创烧是和唐代的黑花瓷的烧制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在鲁山的段店,禹县神垕镇的下白峪、郏县黄道窑址中捡到的拍鼓、葫芦瓶、花边盘、执壶、小口瓶等黑花釉瓷残片上可以看出 :黑花釉瓷是在黑釉、黄褐釉、黑蓝釉或者茶叶沫釉上饰以天兰或月白彩斑,有些排列规则,有的则在器型上随意加上几点。即在黑釉上漂浮着蓝斑或灰白色斑纹,斑纹随着黑釉的流动变化莫测,呈现出“窑变”一样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后世称之为“唐钧”,这种斑彩对钧瓷铜红釉红紫相映的窑变有一定影响。

在禹州市博物馆珍藏的多件唐代壶、碗、瓶等器物上的斑彩同神 西山下白峪出土的器物上的斑彩一样,其中多是常庄乡老官崖村龙佛寺水库出土,这些蓝斑彩应该说是钧瓷的前身。由此可以说明钧瓷在唐代时是处于初级阶段,而到北宋则已昌盛发展。《钧州志》有“钧器始贡于五代,后汉。北汉高帝……”的记载。一般史有 :“……后崇子录钧与契丹进贡器于禹州名钧窑,色蓝为上物故名也”。上述下白峪、赵家门、老官崖村蓝斑彩唐钧的发现和北宋以前五代后汉,北汉皇室,将钧瓷作贡品献宝表明,钧瓷就已闻名于世了,所以钧瓷应始于唐而盛于宋。

唐代花瓷的出现,为钧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晚唐和五代十国的发展,陶瓷的制作有了一定的提高。在宋代初期,钧瓷处于单色窑变分相釉,多以天蓝、天青、月白及少量带红斑纹为主。特别是到了北宋,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项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制瓷工艺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钧瓷工匠在早期钧釉的基础上,吸收唐花瓷的装饰手法,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试验,终于成功的烧制出鲜艳夺目的钧瓷铜红釉。钧瓷铜红釉的问世,是我国高温色釉的一个新突破,历代陶瓷专家都给予高度的评价。

《中国陶瓷史》称“宋代钧窑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界”。钧瓷以其美妙、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着皇帝,朝廷官员征集钧瓷名品,并将手艺较高的艺人集中起来开设“御窑”,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宋徽宗时又征用民间能工巧匠在禹州八卦洞东侧建立“官窑”,据一九六四年对禹州九十六钧窑遗址的调查和近年考古工作者对“八卦洞”钧窑遗址的考古发掘来看,出土的钧瓷残片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传世宋钧相比,无论是胎质还是釉色上都看不出任何差异,同时还在古窑址上发现了用钧瓷泥料和钧瓷同窑烧制的“宣和之宝”钱模。这些都充分说明北宋徽宗时期(1101-1125 年)是古钧瓷的最兴盛时期,亦是钧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据上所述,我们可以推断钧窑源于唐代,研制于五代,成熟于北宋,兴盛于北宋中晚期。

宋代钧瓷是在“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的背景下,从诸多青窑瓷器中脱颖而出的。钧瓷备受世人喜爱,驰名中外,主要原因是釉色绮丽多变而产生的艺术魅力,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其独特的窑变工艺与其他瓷器截然不同。她不采用绘画、雕刻等表现手法,而是靠严格地控制瓷胎和釉料的化学成分,通过烧制过程中温度、冷却等因素,使瓷器表面的釉料涂层的颜色和花纹千变万化,产生“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效果。因而颇受青睐,身价不菲。

北宋钧瓷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在于它对釉面随心所欲的表现力。

钧,即重量,北宋早期官窑钧瓷分量沉重。中华陶瓷文化的传统风格就是外表朴实而内秀其中。所谓“华夷光暗滋”的含蓄内敛,道出了宋瓷的本质特点。

钧窑,是在建窑和耀州窑的风格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种独特风格,受道家思想深刻影响,在宋徽宗时期达到高峰,其工艺技术发挥到极致。无论是呈色和各种纹理的表现,做到窑变可控随心所欲的表现技术,后世至今无人能仿造。宋代受理学的影响,反应在瓷器上就是规整对称,无论是造型或纹理都遵循这一原则,特别是北宋官造钧瓷,不论文房用具或大型祭器都严格遵守这一原则。

规整对称,高雅大气,宫廷气势,一丝不苟。其势沉重古朴,明亮而深沉。建窑,燿州窑,钧窑,作为中国传统瓷文化正宗,历史悠久的风格传承至今。放大镜观察,蚯蚓走泥纹,用气泡一个个串连一体呈立体的爬行状,青蛙卵纹包裹卵核一摞摞正欲孵化而出。还有牛血纹,血色深红暗沉杀气腾腾,庄重威严等等,难以一一叙述。北宋官窑钧瓷的发色和纹理大小和分布,都能做到人为控制而恰到好处,是北宋瓷艺的最高工艺水平的体现。

这批钧瓷工艺早已失传,而窑址(汴梁)也随冰冻积水而下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可见当时钧瓷产生的轰动效应。于是各地群相仿效,窑口林立,但至今仍然不得要领。至今,研究文章汗牛充栋,考古窑口不计其数,因都未见过这批北宋官造钧瓷,也只能是管中窥豹了。

钧瓷颜色瑰丽,厚重鲜艳,青若蓝天,白如美玉,紫胜葡萄,红比牡丹。釉色窑变,千变万化。一件器物,可一色纯净,可几色辉映,斑斓夺目,“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流纹、珍珠点变化莫测。“窑变无双,钧瓷无对”,绝不会有两件釉色完全相同的钧瓷作品,其自然效果远非刻意追求和人工修饰所能及,具有典雅大方,飘逸空灵的帝王之气。因此,文人墨客赞美道:“画家嫌笔拙丹青难绘,诗人怨词穷锦句失色”、“晚霭微茫潭影静,残阳一抹淡流霞”、“烟光凌空星满天,夕阳紫翠忽呈岚”。

钧瓷烧造,工艺独特,在色彩斑斓的釉面上,形成千姿百态的纹路。冰片纹,看似锤击,抚之无痕;蚯蚓纹,龙走蛇行;鱼子纹,繁星点点。此外还有兔丝纹、蟹爪痕、雨丝纹等。犹以冰裂纹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纵横交错,如网状分布,以大器开小片,小器开大片为佳。

冰裂纹是胎质和釉面的冷热收缩率不同而自然产生的,在出窑后逐步开裂,在开片的过程中,会产生细小的爆裂之声。一边欣赏着“创过冰河玉凝透,碧莹浅底网捕鱼”的景象,一边听着轻灵悦耳的开片之声,真是一种奇妙的审美意境。

对自然环境的细微观察,并在瓷器上把它们表现出来,是钧瓷的核心技术所 在。北宋钧窑做到窑变可控,蚯蚓走泥纹是其特征之一。傍晚时分,晚霞映射出一片金色池塘。劳累了一天的牛踏着土埂走进池塘泥水中浸泡身体,将一天的劳累和辛苦轻松释放。此刻,池塘土埂外的万千蚯蚓努力地向池塘里奔爬,金色的大蚯蚓拱泥钻向牛身,因为牛粪是蚯蚓最喜爱的食物。

牛的到来使整个池塘显得生机勃勃。成群的鱼受到惊吓聚集在牛身后的水面翻滚,激起一团银白的水珠,沿着池塘土埂周边,挂满一摞摞蓝色的青蛙卵,池底污泥在斜阳中泛着金色,散落的鱼卵在泥水中沉沉浮浮.........

淬火流光,钧瓷大师和他的20件国礼打造历程

文/百匠君 赋能新匠人,定义新国货 让我们一起为新国货力量打call 百匠大集268号新匠人 "金堂钧窑"创始人 李海峰 他是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 360°生活环境艺术钧瓷倡导者 守正出新,变中求进 打破千年立体钧瓷的桎梏 实现钧瓷平面化 使皇家宝瓷能够走进千家万户

钧窑瓷器是北宋时期出现的一种最特殊的青瓷,它的前身,显然是唐鲁山窑花釉瓷器,钧窑窑变的特殊 性,除了在于强还原焰下呈现的铜从2价还原到0价而出现的姹紫嫣红外,特殊的釉面结构也影响到它的显色,一般来说,钧窑的釉区别于其他窑口青瓷的最大之处,是它的釉结晶结构,呈现一定的纤维状,如果你用放大镜观察钧窑瓷器的釉面,不难发现,这种纤维状结构主要是显色部分,而纤维状结晶和玻璃状均质结晶(就是不显色部分)之间,有很大的气泡,这些气泡有不少突破釉面,造成钧窑瓷器釉面呈现橘皮棕眼状,这显然有助于光在釉面的散射,使得钧窑窑变颜色的层次感更加丰富,这一般是加入石灰碱的缘故,所以说,钧窑窑变的呈色,铜的还原反应是直接原因,而石灰碱入釉则是间接原因。

图中展示的钧瓷碗造型饱满,敛口、斜长腹、圈足,俗称宋钧“鸡心碗”。胎呈牙白色,泥质感较强。除圈足墙外,器身满施天蓝色窑变乳浊釉,施釉部位呈现荧光一般幽雅的淡蓝色光泽,质如玛瑙一般的温润,光艳夺目,漂亮异常。

口部施釉较薄,露出深褐色内胎,下腹部积釉较厚,釉色深蓝,加上砖红足胎,形成了紫口、天蓝腹、暗红足的色彩造型搭配,极富视觉艺术审美效果。钧瓷的釉面结构可以对各种光波有选择地吸收和反射,从而使釉层含蓄晶莹,犹如美玉宝石。

同时,钧瓷釉层里的气泡对光线有搅动的作用,从而使得釉中的流纹变化无穷,形如流云,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在宋代五大名窑的瓷器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该碗器形完整硕大、造型敦实古朴、釉色美观大方,为罕见的金代天蓝釉钧瓷大碗。

宋代钧瓷的造型有强烈的仿古意味,它们多取材于商周青铜器,却不是亦步亦趋的抄袭和模仿,而是法古创新,去掉了青铜器上面繁瑛的纹饰,使得它适合于陶瓷的成型制作,从而使作品有古拙高雅简洁清新的美感。宋代的钧瓷几乎没有任何的花纹装饰,它的美体现在造型的处理上,杜绝成型轻薄花哨,追求端庄,肃穆、宏大的气魄,显示一种内在的含蓄美,具有千古耐看的时代魅力。

出戟尊是宋代钧窑的典型作品,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均有收藏。其造型仿青铜尊式样制作,侈口外撇,束颈,小斜肩,扁鼓腹,胫圣底边渐外敞。它的主体分三层结构并以十二条长短不同的泥条粘附于主体,分置在领,腹和下胫部,计三层,每层四个,两两对称,上下呼应,三层也有明显的节奏,泥条的做法保留了一定的直线棱角,使流动的釉子在直线棱角上无法亭留而产生“露胎”。这种露胎部分又呈储红色,正洋与饱满的积釉产生鲜明的对比,相映成趣,美不胜收。

花盆可以说是宋代钧窑的代表作品。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不但其数量在北宋宫廷用瓷中占有绝大多数,而且器物的造型也是丰富多样的:如形同到置的钟形的仰钟式花盆、线条优美的莲花式花盆、古朴端庄的蔡花式花盆、绚丽多姿的菱花式花盆、端巧秀雅的海棠式花盆,体态丰满的渣斗花盆,比例适中的长方形花盆等,在这些各有千秋的造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每种花盆的口沿部都有一个平沿枚口,而且有明确的深浅两道边,这主要是为上釉而考虑的,这些平沿枚口做得极其规距,线条交待得干净利落,口上凸出的第一道边,是为了露胎,而第二道平口面积较宽,使釉层有了停留的机会,从而使釉子通过凸面、平面、凹面和孤面等不同的体面而达到露、停、流的丰富变化,加强和美化了造型,增添了器形浑厚端庄的风韵。

鼓钉洗也堪称宋代钧窑的扛鼎之作。其造型多为敛口,浅腹壁,三个云头式足,品缘下部和底边处有相对的鼓钉装饰,中间以两道孤纹隔开。鼓钉的多少随 洗的口径大小变化而增减,口缘处鼓钉在十六至二十三个之间,底边处鼓钉在十五至二十之间,这种处理方法同样是为了突出钧瓷的形态美。那凸出器体表面的鼓钉,可以因光线的照射,釉层的厚薄,流阻,聚散等来丰富造型和加强釉色的变化效果,鼓钉两边的弦纹也因不能留釉而与下部位积下的厚釉产生鲜明的对比,这种巧夺天工的处理手法,即增强了造型的古朴,园润之感,而且也增加了陶瓷釉彩流动的光泽。

钧窑的著名作品如虎头瓶、梅瓶、观音瓶等,外轮廓都是采用这种线型。钧窑匠师以精湛和娴熟的技艺,巧妙地运用变化与统一的规律,使形体有骨有肉,雅致挺拔。再配以绚丽多彩的窑变釉面装饰,显得器物神韵非凡。虎头瓶从肩部到足部都用曲线处理,口部则用直线,对比鲜明;肩部曲线向外扩张,显得丰满宏伟;下部内收,使肩部更加突出;足部向外扩张,保持稳健平稳;口部直中寓曲,呈喇叭形,和足部遥相呼应;肩与口部的结合处采用软线角,给人视觉上以柔和、谐调、舒适感,肩部除有一条承上启下的线条外,又吸收古代器物上的“铺首”艺术,改用虎头作耳饰,经过高温烧制,釉汁向下流淌,虎头破釉而出,威严庄重,栩栩如生。整个瓶体造型设计运用变化统一,均衡安定、对比呼应的法则,实用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成为百看不厌的佳作。

宋代的先师们采用一切手段,时钧瓷造型与釉色形成完整的统一体,经过独特的烧窑技术,使“窑变”艺术达到出神人化、点石成金的艺术效果。形成“钧瓷无对,窑金无双”的艺术特色。钧瓷绚丽多彩的自然窑变艺术,千变万化,妙不可言,真可谓画家嫌笔拙,丹青难绘;诗人怨词穷,诗句难描。这泥与火的艺术,植根于中华大地,以历史人文为背景,以丰富美化生活为要旨,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物质和精神享受。这棵常青艺术之树将穿越时空,绵延不绝。


本文源自头条号:河南陶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古朴典雅、瑰丽神奇的钧瓷艺术

钧瓷,中国五大名瓷之一。因宋徽宗时期曾在河南禹州古钧台附近设置官窑专门烧制御用瓷而得名。自古就有“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黄金有价钧无价”之说。钧瓷以其独特的釉料及烧成方法产生的窑变神奇闻名于世。钧瓷作为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符

作者:钧瓷老六
钧瓷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