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钧瓷前世今生,这几点鉴定要则要记牢
微信号:qinglan33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关于钧瓷看过我文章的藏友们大概都看到过之前写的一篇最美窑变釉。但是当时只是介绍了几款窑变瓷,所以我们今天来了解生产这些最美的窑变瓷的“生产者”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宋代五大名窑“官哥汝钧定”大家都知道,而我们今天要了解的就是其中一个——钧瓷。
宋代从开国皇帝赵匡胤开始,便与道士有所交往,在夺取周政权后,曾利用“符命”为其制造舆论。赵匡胤称帝后,尽管尚在兵马倥偬之际,仍对道教表现出极大关注。道教崇尚青色,道士常服是青色,道袍多见天青蓝色,歌颂神仙的词叫“青词”。
道教这种思想和审美观对宋朝美学的影响,是追求一种含蓄慰藉的模糊的美,是一种充满模糊色彩的审美观。即所谓“见绿不是绿,见蓝不是蓝”,从而表现出道家崇尚的虚境和空灵。
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汝官哥三窑都是受这种影响,表现出独特的青色,成为皇家御用瓷器。但在这三种之外,还有另外两种色彩斑斓的,一种是以红色和蓝色著称的钧窑,还有以白色和红色驰名的定窑。
可能是色彩原因,这两种瓷器在五大名窑排名中靠后。历史是公平的,在这里让你失去,会在另外一处给你补齐。到了清朝末年,直至整个民国,这两种瓷器成了收藏界极力追捧的对象,影响远超其它名窑,甚至有了“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说法。
在科学上,钧瓷也属于青瓷,但它不是青色为主。钧窑的颜色有玫瑰紫、钧红、天蓝、月白等多种颜色。钧瓷的主要烧造时期是宋代以及金元时期,它有官钧和民钧之分。它跟汝窑不一样,汝窑就是官窑系统,只给皇家烧,但钧窑既有官方也有民间。钧窑的创烧时期,有人因为“钧窑”这个名字,认为是金代创烧,因为钧窑的全称“钧台窑”,是指在金大定24年(1184)钧州烧造。在很长一段时间,学术界一直是这么认为,认为它就是在金代开始烧造,北宋没有。
后来到了明代,为了避万历皇帝朱翊钧的讳,钧州改为禹州,沿用至今。
今天的河南禹州就是过去的钧州。奇怪的是,钧窑在史籍中记载最早的是明代中期,之前没有出现过。如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这么一部非常完备的古董类专业书籍,竟然对这么重要的钧瓷只字未提。因此有人认为钧窑是明初才开始烧造的,他们的论断是以文献为准。
考证历史有两个途径,一个途径是文献,就是看历史上的人怎么写。但文献有个问题,就是局限性,这个局限就是“历史是个小姑娘,可以任人打扮”。
这句话在上世纪50年代批判胡适的时候流传极广,可实际上这并不是原话,而且与原意恰恰相反,感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历史是可以篡改的,很多史事都是在不停重写当中,这点在历史上极为普遍,每个朝代都存在,所以历史文献也不是完全靠得住。
这种情况我想会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出现而消失,因为整个人类的信息是共建共享的,这样挺好,能给后代子孙留下一个明确的历史作为前车之鉴。
另一个途径是文物,所有的历史都要靠证据证明,因为历史它不是凭空出现的,任何一段消失的历史都会留下曾经存在的痕迹。
晚清以后对钧窑是大力推崇,当时的社会争相追捧,特别是文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比如《陶雅》中有:古窑之存于今世者,在宋曰钧、曰汝、曰官、曰哥、曰龙泉、曰建。他把所有宋瓷重新排名,汝窑排到第二,钧窑排到第一。
同样是晚晴的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有:宋最有名之窑有五,所谓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钧窑,亦甚可贵。他在这段话中独提钧窑,说明晚清时期钧窑地位非常高。
晚清到民国初年,追逐钧窑的人非常多,以至于民国期间钧窑窑址被发现的时候,都被人哄抢,包括大量外国人,如德国人、日本人。这个窑址出现后,有人认为是“汝停钧代”,意思是汝窑停止烧造之后,由钧窑代替,因为它们烧造的地方都很接近,工艺也比较接近。
如此莫衷一是的说法,钧窑到底创烧于何时?如果钧窑不是在宋代出现,那宋代五大名窑的说法岂不是出现问题。在这许多真假模辩的记载当中,究竟哪种才是真?
钧瓷的外观特点(我的民间收藏笔记55.)
1.窑变色彩艺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釉色发生复杂的交错变化,紫、红、青、蓝、白交相掩映,绚丽多彩。 2.乳光状态。像青玛瑙或蛋白石一般美丽的天青色半乳浊状态,产生一系列由浅到深的蓝色,一种含蓄的光泽和优雅的质感。 3.常见蚯蚓走泥纹、菟丝纹等
按照现代文物学界观点,钧窑产生的年代不是金代,也不是元代,更不是明代,是北宋时期,近些年有些出土完全可以证明。因为在北宋的土层中发现大量钧瓷残片,与我们现在故宫中收藏的钧窑重器一模一样。它们的烧造时间应该是北宋的宋徽宗时期,与汝窑是同时期。
钧窑的烧造工艺与其它的瓷器稍有不同,钧窑是乳浊釉,一种不透明的釉;汝窑、官窑、哥窑都是透明的玻璃釉,釉是透亮的。
钧窑的乳浊釉优点是覆盖力强,它能把胎骨彻底覆盖。有了优点,就会有缺点,这是辩证的。就因为乳浊釉覆盖力强的优点,所以历史上钧窑对瓷胎的要求不高,疏松和粗糙的瓷胎都能很好遮盖住,这一点能从民窑钧瓷中得到充分证明。
钧窑是五大名窑中最特殊的青瓷,推测它的前身是鲁山花瓷,“钧红”的烧制成功开创了陶瓷史上的一个新境界。它对中国陶瓷史的贡献是,以铜为呈色剂,在高温下一次呈现红色。这不仅是对中国陶瓷史的贡献,更是对世界陶瓷史的贡献,这个贡献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不仅是卓越的而且是辉煌的。
瓷器以金属作为呈色剂,比如青色是用铁来呈色。钧窑用铜来呈色,难度会更大,铜在高温下会挥发,会变得没有颜色。钧窑使用铜,是因为当时神垕镇出产孔雀石。孔雀石含有大量的铜,所以就近取材,尽管那个红色按照今天的标准不是大红色,但已经非常接近于鲜红色。
钧窑属于窑变系瓷器,理论上讲,它的呈色在入窑之前是不能控制的。钧窑窑变的特殊性,除了在强还原焰下呈现的铜出现姹紫嫣红之外,特殊的釉面结构也影响到它的显色。一般来说钧窑的釉区别于其它窑青瓷的最大之处,就是它釉结晶结构,呈现一定的纤维状。这种纤维状结构主要是显色部分,而纤维状结构和玻璃状均质结晶之间,有很大的气泡。这些气泡有不少突破釉面,造成钧窑瓷器釉面呈橘皮棕眼状,使得钧窑窑变颜色层次感更加丰富。这一般是加入石灰碱的原因。钧窑窑变的呈色,铜的还原反应是直接原因,石灰碱入釉是间接原因。
古人赞美钧窑“夕阳紫翠忽成岚”,意思是颜色忽然产生了变化。所谓窑变,是指进入窑以后,在烧造中产生变化,人力不可控制。行话说“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就是钧窑的本质。
钧窑的色彩在烧造前期是绝对不可控制的,但经过工匠长期摸索,慢慢能够在一定限度内有所控制。这种控制需要很高的技巧,因为窑变温度的宽容度非常低,这种控制摒弃了过去钧窑烧造的随意性。在一些钧窑瓷器上,很明显能看到有笔触的颜色,时间集中且靠后,这就说明钧窑后来的工匠对色彩有了可控性。
清末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对钧瓷做了一个非常准确的总结:元瓷之紫聚成物形,宋钧之紫弥漫全体。意思是宋代钧瓷的色泽是弥漫状的,颜色边缘完全看不清,往往是一个整体。比如一个花瓶,就是一个统一色,全是一种颜色,或玫瑰红或紫或月白。到了金元以后,钧瓷上开始明显出现色斑,每个色斑可以聚成一个物形。许之衡的描述概括了宋钧到元钧的一个变化过程。
民国以前,宋钧鉴定有个绝对特征“蚯蚓走泥纹”,不是“蚯泥走蚓纹”,这是个很好玩的口误。“蚯蚓走泥纹”的形成,是因为钧瓷的釉非常厚,能够达到七八毫米。釉不仅厚,还黏稠,所以在冷却的时候,有些介乎于开片和非开片之间的那种被釉填平的地方,会形成像雨过天晴之后,蚯蚓在湿地爬过的痕迹,被文人形象地比喻为“蚯蚓走泥纹”。
这个特征在民国以前无法仿出来。但在十多年前,河南神垕镇的窑厂不停攻关,已经能把这种特征准确地重现。所以“蚯蚓走泥纹”在今天已经不是钧窑鉴定的绝对依据。
钧窑分官钧和民钧,官钧很多都带有底刻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都有。这些数字都代表什么意义?一千多年来,许多人都在研究,用了各种方法推论,直到今天也没有合理解释。有人认为数字跟瓷器大小有关,编号越大,个头越小,就是一号最大,十号最小,可后来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有七号比四号大的,也有四号比七号大的,所以不是按照这个规律走;又有人认为红色调的刻单数,蓝色调的刻双数,这个也说不通。除非钧窑在一开始就能控制窑变颜色,如果不能,底下刻一个双数,结果出来一个蓝色,底下刻一个单数,结果出来一个红色,那就全瞎了,这种说法也不足为凭。那它底下那些数字究竟是什么意义,关于这点至今还是个谜。
历史过去之后,会留下很多的谜,就像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硅胶填充物,一千多年以后,说不定考古学家们会疑惑女尸胸口的那两团东西是什么?解释千奇百怪,各说各有理,都是按当时的社会现象去理解。当一个东西消亡以后,如果过了一千年,就非常难以确认。古文中最难学的不是动词,是名词,一个东西消失以后,这个名词也就消失了,可能再过几十年上百年,人们就不知道这个硅胶填充物是什么玩意儿。
这些年,钧窑出现的问题又开始变得复杂。先是有外国学者,又有台湾学者提出异议,认为官钧这部分陈设瓷为明初永乐宣德时期烧造。理由是造型,尤其是六方花盆造型与同时期青花瓷有共通之处。而且与这些相类似的残片出土时,又发现了一只鸡心执壶残器,这种鸡心执壶是明初典型器,以此类推,官钧应产生于明初皇宫。
这就有两个问题需要解释,一是以前定为宋钧瓷时,曾出土过一只宣和通宝钱范,钱范就是铸造钱的模具,这个证据证明钧窑为北宋时期。但最近学者又认为,此钱范有后世伪造的可能,这就一下子把问题搞复杂了。这好比一个杀人铁案,杀人的凶器突然不能证明是凶手的,那么这个案子的定性就可疑了。
二是明代《宣德鼎彝谱》中记载: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明确记载钧窑。如果此时钧窑为新烧,那这个记录就有问题,或这个判断有问题,因为那根本不需要统计。
古往今来,收藏者一直面临这样的问题,同一件东西随着时间不同,人物不同,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所以想收藏一定要有心理承受能力,没有承受能力的人千万不要涉足,参与了就是自找麻烦。对于我们来说,宋钧也好,明钧也好,都是文物,物是人非,许多事情说不清楚,只有等待时间慢慢去澄清。想清这一点,就想清了收藏的乐趣所在。
本文源自头条号:朱砂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钧瓷,即使你不懂艺术,只要你喜欢美,就会被它深深吸引
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片。”这是人们对钧瓷收藏价值的由衷赞叹。钧瓷以其独特的窑变魅力闻名于世。经过1000多年的历史演变,其鬼斧神工的烧制技艺在今人的传承中更加炉火纯青。 “即使你不懂艺术,不懂钧瓷,只要你喜欢美,就会被钧瓷深深吸引……”这是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junciba.com/?id=526
- 转载请注明: 钧瓷老六 于 钧瓷吧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