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钧瓷 > 中国钧瓷文化概述
2021
02-09

中国钧瓷文化概述

带你了解中国五大名窑之首的钧窑

微信号:qinglan075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钧瓷,河南省禹州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是中国古代五大名瓷之一,并以其独特的釉料及烧成方法产生的窑变神奇而闻名于世,钧瓷作为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在世界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自古就有“黄金有价钧无价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悠悠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如果可以用一种器物来传递它的魅力的话,那毫无疑问就是“china”——瓷器。

  瓷器,被世人称为继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后的中国第五大古代发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和极其伟大的创造,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的一份极为珍贵而绚丽的人类文化遗产。众所周知,陶器是全世界所共有的,是人类文明的见证,而瓷器却是中国独有的,是华夏文明的象征。

  据考古资料表明,大约距今一万年前,我国流域和长江流域就出现了早期手制陶器,至旧石器时代和商周的中晚期,我们的祖先制成了原始瓷器,中国瓷器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那么,什么是陶瓷呢?

  其实,陶瓷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它几乎贯穿了我们的整个生命,从儿时母亲用瓷碗瓷韪喂奶喂汤始,我们的一生便与瓷器密不可分,从一日三餐的盘碗,闲情逸致的茶、酒、文具,以及建筑、装饰、卫生等等莫不与瓷有关;而农家的水缸、菜坛,酒家贮酒的酒缸酒坛,旧时饮酒的黑盏碗,那些釉色如铁、似酱而敲击时发出“嗡嗡”之声的粗犷之物,便是陶器了。

  “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高岭土)的无机物作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方法制成的器皿统称为陶瓷。”这是冯光铭先生编的《中国古陶瓷图典》一书中为陶瓷所下的定义。现在,通常将陶瓷制品称为“无机非金属材料”,它分为日用陶瓷、陈设陶瓷(即艺术陶瓷)、建筑陶瓷、化工陶瓷和特种陶瓷等。

  陶器与瓷器,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显著差别。它们的区别大致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烧成温度,陶器一般在800℃~1100℃,瓷器较高,在1200℃~1400℃之间;二、坚硬程度,陶器胎体硬度较差,敲击时声音发闷,瓷器胎体硬度高,击之声音清翠悦耳;三、使用原料,陶器使用一般粘土即开制坯烧成,瓷器则须选择指定材料,以高岭土作坯;四、透明程度,陶器不具备透明的特点,即使薄如蛋壳,而瓷器无论厚薄,一律具有半透明特征;五、釉料不同,陶器有挂釉和不持釉两种,挂釉的陶器釉子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化。瓷器则是必须挂釉的,并且瓷器的釉料有两种,即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如青花釉,也可在高温素胎上再挂釉料二次烧成,如钧瓷釉。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也是人类由蒙昧时代进入野蛮时代的标志之一,恩格斯指出:“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是由制陶术的应用开始的”,“在许多地方,或者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于用粘土涂在编制成木制的容器上面发生的,目的在使其耐火。因此不久之后,人们便发现成型的粘土,又要内部的容器也可以用于这个目的。”因而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陶器的发明,才开创人类文明的新纪元。

  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中末,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的抗争过程中,逐渐揭开了制作瓷器的神秘面纱,从此化泥土为神奇,于雪泥赤焰之中创造出绚丽多姿的瓷器艺术。纵观整个华夏历史,每一个朝代都留下了陶瓷发展变化的足迹,从古代陶瓷的变迁中,我们似乎窥见了秦汉人的豪放,隋唐人的雄壮,宋人的儒雅,金人的放浪,元人的粗犷,明人的含蓄,清人的热烈。陶瓷与华夏文明同步,陶瓷与中国文化相承。

  那么,什么又是文化呢?

  关于文化的定义很多,前苏联学者卡尔波夫和弗兰采夫说:“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及考古学等。

  而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真和思维模式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及其符号系统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全部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特点,自民体系。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陶瓷它不仅仅是一种物质财富,不仅仅是一种科学技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门类,而且是一种纯粹的文化,这就是所谓的陶瓷文化。

  在以往对陶瓷的研究中,我国的陶瓷学者、专家及考古工作者,多是从陶瓷的发展史、技术史、贸易史和鉴定鉴赏等角度对陶瓷进行研究,而真正把陶瓷从文化的角度来认知探索和研究,还是近一两年的事,并且还不十分系统和全面。

  中国向以“瓷国”名闻遐迩,陶瓷文化博大精深,且“陶瓷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以陶瓷这个由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相结合所产生的景观而表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陶瓷器的烧造技术不同,陶瓷造型与装饰艺术也各异,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美学观念和文化心理特征。陶瓷器本身凝结着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国情丛书》语)。

  陈雨前先生在《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述》(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出版)中指出:“所谓的陶瓷文化,是指在陶瓷的泥做火烧与销售,消费的过程中和各个环节中所呈现的材质文化、工艺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形态和情感、心理、观念、习俗等精神文化的面貌,它是由中国文化传统所决定的。它是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也反映和表现中国的文化传统,它以功能性与审美相统一的特色,以科学技术和造型艺术相统一为特性,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粹之一。”

  的确,自陶瓷诞生的那天起,其丰富多彩的外在内容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既有阳春白雪、高山流水的典雅意境,也有大俗无形、下里巴人的乡野情趣。

  陶瓷,从文火细炯古人类食文化的萌芽,到杏花飘香独特的酒文化的绵延,从银针白毫若飘云雾茶文化的悠久,到墨韵淋酣的中国书画艺术,及至医药、卫生、建筑、装饰、市井、丧葬、人文、外交等等,它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其丰厚的文化内涵,强烈的艺术感染和无穷的灿烂魅力,为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更加绚丽多姿,书写着壮丽篇章。

  二、中国钧瓷文化概述

  纵观瓷器数千年的历史,最具神秘色彩又最引世人瞩目的当属唐宋时期出现的钧瓷。

  钧瓷,是我国的传统名瓷,始创于唐,盛兴于宋,得名于建于禹州的“华夏第一都”的见证——钧台。

  由于历史的原因,钧瓷的著录文献绝少传世,以至于千百年来中国钧瓷始终披着一身神秘的色彩,史学界及国际上甚至有人怀疑它的历史身份和名称由来而一直争论不休。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考古发掘的深入,钧瓷的神秘面纱一层层被揭开,她的尊贵身世和惊艳美丽逐渐被世人认知。专家、学者和艺人纷纷著书立说,对钧瓷的历史发展、工艺流程、艺术成就诸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够站在文化的高度对钧瓷进行解读。基于此,本书作者试图从文化这一特定介质对中国钧瓷作以全面、完整和系统的阐释,是为抛砖引玉,以期更多的陶瓷专家学者、仁人志士和钧瓷爱好者都来关注钧瓷、研究钧瓷、发展钧瓷,使中国钧瓷这一华夏瑰宝发扬光大,辉煌于世。

官钧窑的年代之谜大争论,乾隆皇帝早就告诉你答案了

2018年香港苏富比秋拍北宋 钧窑紫斑盌成交价:2412万港元 作为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之一的钧窑,有着不同于其他四大名窑的美感,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千变万化“圈粉”,天青色与玫瑰紫、葡萄紫、海棠红……,人们曾用“峡峪飞瀑兔丝 缕,夕阳

  钧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深厚的文化意蕴历来让世人痴迷,这首先归咎于其灿烂的历史文化。

  始烧唐代,兴盛北宋,这是当今史学界、陶瓷考古界对钧瓷烧造年代普通的共识。《中国钧瓷》(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12月版,阎夫立等著)一书把钧瓷的烧造史推到了隋朝,这种论断和观点还需进一步的研究,特别是考古发掘等物证来证明其“隋代说”的科学性。然而,早期钧瓷在唐代已经形成雏形是确信无疑的。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时代,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经济昌盛,文化发达。在这种历史条件下,陶瓷业的繁荣鼎盛可想而知。在钧瓷的故乡河南禹州,也是瓷区成版,瓷窑林立,规模宏大,兴隆之极。目前,在禹州已发现唐代古窑址4处,其中苌庄乡3处,神后镇1处。苌庄乡的3处古窑址相距不足2km,总面积达9万平方米,当时之兴盛宏大可略窥一斑。而在神后镇下白峪村的赵家门发现的1处唐代花瓷古窑遗址,专家们从挖掘出的大量瓷片中,发现了白斑腰鼓残片,与鲁山段店窑的基本一致。

  唐人南卓在其《竭鼓录》中记述:“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

  从唐代花釉瓷乳白色的大块彩斑,到后来钧釉彩斑光怪陆离的窑变,钧瓷浴火历炼,横空出世,其间经历了怎样的磨砺索然坎坷,世人难解其迷。而唐代花釉瓷即钧窑前身,已被陶瓷史学界公认,并郑重命名为“唐钧”。

  而真正把钧瓷文化推向极致顶峰的属北宋王朝。

  由于采取了宽减赋税,鼓励农业,手工业生产等措施,从而使科技发展,商业繁荣,加上煤炭开始用于生产和冶炼业的推广,为陶瓷的高温炼制和在釉料中引入金属元素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宋代钧瓷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艺术上也日臻完美,取得了巨大成就。很快,钧瓷便跻身五大名瓷行列。

  到了宋徽宗赵佶时代,朝廷在禹州钧台附近设立官窑,专为宫廷烧造贡瓷,使钧瓷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地位。钧釉窑变出神入化,其巧夺天工,绚丽多姿的精湛艺术效果,就连善诗擅画颇具艺术天分的赵佶皇帝也为之倾倒,把钧瓷花盆还描绘进了他的传世名画《听琴图》中。

  宋徽宗在位25年间,是中国钧瓷文化的鼎盛时期。此时盛烧的钧瓷是在民窑天青釉紫红斑釉的基础上,成功地创烧了蓝、红、紫、青诸色错综掩映的窑变釉,由北宋早期的青一色发展到“官钧”青紫并重的基本格调。

  这一时期的钧瓷艺术品窑变色彩异常丰富,月白、天青、天蓝、葱绿、末黄、茄皮紫、海棠红、玫瑰紫、胭脂红、葡萄紫、鸡血红、丁香紫、火 红等等,万紫千红,斑斓多彩,意蕴幻化,美不胜收,真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官窑钧瓷的精上之作除极少数入选为御用贡品外,其余全部销毁,就地深埋,不准流入民间私自买卖收藏,故钧官窑作品传世极少而声价也极高。

  北宋末年,战争频繁,靖康之变,汴京陷落,宋王朝南迁临安,钧官窑由此破灭,其它窑场也惨遭破坏。

  金王朝建立后,随着社会的逐步稳定和经济的得以恢复,禹州的钧瓷烧造在民间慢慢复苏、发展起来。尽管此时的钧器已失去宋时的雍容华贵和高超技艺,但生产范围却扩大到河北、山西等地,而河南的汝州、郏县、登封、宝丰、鲁山、新安、安阳、焦作等众多窑口都有烧造,其影响逐步远播。

  元世祖统一中国后,国家强盛,贸易繁荣,制瓷业在宋、金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我国的陶瓷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钧瓷在它的发源地禹州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古钧窑遗址在禹州全境发现探明的多达160余处,可见当时的钧瓷业的生产是多么的繁荣昌盛,然而,元代的钧瓷已失去了“宋钧”的风采,它做工粗糙,胎骨百重,釉厚欠匀,色暗且多有鬃眼,佳品稀少。但是,钧窑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独立的庞大的窑系,主要还是在元代钧瓷以燎原之势播火全国,烧造钧瓷的窑口波及4省27县,促进了钧瓷的兴盛和发展。

  到了明清两代,钧瓷逐渐步入没落衰退时期。

  明代初期,社会渐趋稳定,封建经济开始复苏,至永乐、宣德年间,瓷器生产出现了新局面,江西景德镇瓷业异军突起,很快便成了全国陶瓷生产、销售及贡奉朝廷的中心。

  而钧瓷发源地禹州,因连年战争,民不聊生,人烟稀少,百业俱废,钧瓷生产一度因人亡窑毁而停烧。此种境况一直延续至清王朝。

  然而,此时的景德镇陶瓷却一枝独秀,出现了五彩缤纷的彩绘,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瓷品艳丽逼真,把制瓷工艺推到了一个历史新水平,并且出现了宝石红、需红、郎窑红、美人醉等仿钧釉瓷品艺术作品。

  清代末期,受古玩商人高价收购宋钧的影响,禹州神后镇陶工卢氏三代艺人矢志不移恢复钧瓷,经过数十年的艰辛摸索,曾卖掉良田和瓷窑,不知经历多少次的试验和失败,终于在光绪年间使久已失传的钧瓷重放光芒,世称“卢钧”。其仿宋钧瓷,精美异常,艺精绝伦,堪与传世宋钧媲美,已达以假乱真境地,曾流入英国大系列颠博物馆误作“宋钧”珍藏。很快,钧窑在禹州神后发展到10余家。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禹州知州曹广权为给慈禧太后庆寿,征集工匠烧造了36件钧瓷炉、瓶、寿桃等贡品,受到慈禧赞赏,自此,钧瓷又进入宫廷。后曹知州又兴建“钧兴公司”生产钧瓷。

  然而,由于清末朝廷腐败无能,列强入侵,政局混乱,继之民国成立,军阀混战,后日本侵略,连年战火不断,恢复仅数十年的钧瓷再一次因战乱突荒而毁灭停烧。

  雄鸡一唱天下白。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领导下,经过老艺人、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钧瓷艺术重获新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被称为“中国宝瓷”的钧瓷艺术之花更是大放异彩,绚丽灿烂。九七香港回归,钧瓷“豫象送宝”代表了河南九千年人民的深情厚意,三届博亚洲论坛,她又被钦定为国礼赠送给国际政要名流,钧瓷,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中的一支奇葩,正以崭新绮丽的凤姿翩翩走向世界。

  纵观中国钧瓷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不难看出,钧瓷文化是多么的丰富,又是多么的厚重,它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也承载了太多的眼泪;它承载了太多的尊荣,也承载了太多的屈辱;它是那么的灿烂辉煌和尊贵太气,同时,它又是那么的旎旎清幽和碧玉阴柔。它不仅属于中国,属于中华民族,必将  世界文化之林而熠熠生辉。

本文源自头条号:解读禹州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宋代钧窑瓷器的鉴定与辩伪

#师者说# 钧窑瓷器是宋代五大名瓷之一,创烧于北宋初年,今河南禹州市的钧台。钓窑器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艳丽鲜亮的釉色,变幻莫测的窑变,在众多的瓷系中,独树一帜,为世人所青睐,钧窑有官均和民钩之分。 民钧:器型随意,大多不够严谨,胎质粗松,声音多数发糠,釉

作者:钧瓷老六
钧瓷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