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钧瓷 >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金宋元三代钧瓷浅析与鉴赏
2020
01-23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金宋元三代钧瓷浅析与鉴赏

「钧瓷网」北京展会上,他的钧瓷作品被四国大使收藏

微信号:qinglan075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文 | 韩丽 一次展会,一件作品获得大赛的一等奖;四件作品分别被四个国家的驻华大使收藏。近日,禹州神垕锦丰源钧窑的崔松伟大师说:“北京之行,收获颇丰!” ​ 【新闻回放】 《富贵画缸》荣获一等奖 2019年8月2日至8月5日,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主办的“2019

特别提示: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与文章内容无关,敬请谅解!

进来老卞身边的许多藏友对钧瓷特别感兴趣,说到钧瓷,对于收藏爱好者并不陌生,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因此钧瓷也一直受到许多人的珍视。老卞记得钧瓷有一个特征,通常都叫它“蚯蚓走泥纹”,这是老卞印象特别深的,还有就是钧瓷以釉厚、釉透、釉活、乳光莹润的美妙釉色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艺术效果引人入胜,受人钟爱。最近身边的藏友说起金代、宋代、元代三个时期的钧瓷,讨论起了到底哪个朝代的钧瓷好,这三个时期的钧瓷又有什么不同,该怎么鉴别这些问题,说实在的老卞也没怎么去对比过,所以寻了寻资料和问了问专家朋友,今天就跟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些问题,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老卞能得到更多的说法。

1126年靖康之变后,随着金兵的南侵,北方地区的制瓷业遭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钧窑的生产也渐趋衰败,烧造钧瓷的技术曾一度失传。但战乱结束之后,随着民间需求量的不断增加,钧窑瓷器的生产在金人控制的北方地区又奇迹般的重新萌发了生机,此后又绵延及元代,形成了钧窑瓷器生产制作的第二个历史高峰。

金、元时期的钧瓷制作,从某种意义上讲,还是对宋代钧窑工艺的继承和延续,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民族属性的不同,金、元时期的钧瓷工艺特征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及本民族的特色,形成与宋代钧窑略有差异的工艺特征。

宋代钧瓷无论是民窑还是官窑,器物造型都非常规整。民窑釉色多以天青为主,也有月白、天蓝、葱青。官窑则以运用金属铜“窑变”呈色之美妙著称。民窑相比官窑胎釉略薄,但都能做到施釉厚薄得当,所以瓷器流釉、粘足的极少。宋代钧瓷大多施满釉,且器底多涂褐色(俗称芝麻酱色)护胎釉。鼓钉洗、花盆和盆奁以及盘类均以支钉支烧,其它则是以垫饼烧造。宋钧胎质细腻致密呈灰褐色,它吸水率低瓷化程度高,叩之其声铿锵圆韵悦耳。从胎质断面可以看出,纯净无杂质,很少有空隙。由于修坯严格制作精细,所以胎、釉结合较好,很少出现釉层剥落等现象。

金代钧瓷的制作基本上沿用了宋代的造型风格,并烧制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钧瓷作品。比如一些瓶、炉,不仅造型讲究而且窑变美丽。河南省开封市文物商店所珍藏的一件金代钧瓷窑变罐,可称得上是金代钧瓷中的杰作,被定为一级品。此罐小口、鼓腹、圈足,肩上附有双系。通体饰明快的天青色釉,底部也有釉,圈足刷上褐色护胎薄汁。罐内外釉面上共装饰有17块窑变斑彩,窑变斑色泽绚丽,大体有三种色调,中心为葱绿色,外层为朱红色,最外层为葡萄紫或玫瑰红色。基础釉的天青色和窑变斑的红、绿、紫色相互辉映,五彩斑斓,炫人夺目,可与宋钧相媲美,金代钧瓷中的碗、盘的造型基本上也是沿用宋制,但又适应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器形逐渐变大,显得更为实用。

此外在金代钧瓷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个应该值得我们特别重视的钧瓷印花盘。它于1992年在禹州西关窖藏中出土,高2.9厘米、口径19厘米、底径10.6厘米。葵口式,浅腹,圈足。盘底模印缠枝菊花3朵,内壁饰以竖道凸线纹。器表满施蓝釉,盘底、壁和沿面上分布有不规则的紫红斑,圈足露胎,底部留有3个支钉痕。我们知道钧瓷向来以幽雅美妙的铜红窑变釉取胜,从未见到过有花纹装饰的实物以及有关这方面的记载,但该盘不仅釉色纯正窑变美妙,而且还有清晰凸现的印花图案,为迄今所知瓷艺苑中仅见的一例。

总体来说,金代钧瓷是战乱之后的恢复之作,是为满足民间大量的日常生活需要而在民窑的基础上重新建起来的,从这一点来讲,它并不十分严格要求钧瓷胎釉的选料精细,制作的精益求精。它的首要目的十分明确,实用为上。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烧制出的金代钧瓷,除少数精品外,普遍出现胎料粗松、胎质泛黄等现象。金代钧瓷很少用支烧,大多以垫饼垫烧,轮制产品不规整,盆、碗、碟、罐的圈足统旋是直足,所掏窝子一刀而过,窝子不正深浅不一,刀痕、指痕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在胎体上而不加任何修饰,釉色以天青、天蓝为主,窑变色彩不及宋代钧瓷自然、其釉彩流动性小,与宋代钧瓷的窑变神美妙、变幻莫测的艺术效果形成鲜明对比,成为金代钧瓷色釉变斑的一大特点,这也真实地反映出经历战乱之后的金代钧瓷的艺术水平。

元代是钧窑瓷器蓬勃发展的时期,烧制钧瓷的窑场遍及各地。钧窑瓷器在这一历史时期已经成为民间百姓中最主要的生活用具,这种大量的需求虽然刺激了钧瓷的产,但也同时带来了负面影响,只片面追求钧瓷产的数量,而忽视了钧瓷产品的质量,所以整个元代钩瓷的生产给人总的印象是:量大质粗。

「钧瓷网」钧瓷的窑变之美

来源:钧瓷网(junci360) 文|张俊科  我爱钧瓷,如痴如醉,钧瓷的内在景观,包含了宇宙最极致的美。它的窑变色彩,来自于鬼斧神工浑然天成,天地万物皆在钧瓷的内部隐藏,它能让你心旷神怡,飘飘欲仙,也能让诗人文豪找到灵感帮助写作,开发人的思维,让深

与宋、金时期的钧瓷相比,元代钧瓷产品种单一,器物大件多,给人以笨重的感觉。其特点具体表现为:胎釉粗,釉的薄厚不均匀,厚的则肥的过度,釉流下垂处聚釉达到了“垂若蜡泪”的程度;薄釉露胎处则又可看到胎上的轮指和刀痕,釉质较粗,烧成后多有气泡和棕眼,釉面光泽度较差。釉色以天蓝、月白居多。瓷器体上的紫红窑变斑似人为之作,形成彤云密布的景象,或聚成物形显得呆板,不及宋钧窑变美妙自如。元钧施釉一般不到底,底足露胎,甚至有些器物的底芯因为采用叠烧法也露胎无釉。

元代钧瓷也偶有少数精品,其中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白塔村出土的带“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铭文的钧瓷双耳炉,及北京北城出土的窑变双耳连座瓶就是代表。

钧瓷双耳炉,高42.7厘米,侈口,直颈,圆腹,下承三足,口沿至肩安有双耳,颈部有三个雕粘的麒麟,造型饱满。在器体上有明确纪年的铭文,这在钧窑瓷器中是少见的,为断定它的具体烧造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

钧瓷双耳连座瓶,高63.8厘米,瓶的口沿为花瓣形,长颈,丰肩,上腹圆鼓,下腹微收,下连五孔座,两肩对称处安有双耳,肩腹两侧还饰有对称的虎头图案,额头上有一个“王”字。瓷器表面满饰天蓝釉,颈、肩、座等部位出现紫红窑变彩斑。

从以上两件元代钧瓷代表性作品可以看出,元钧器形不仅比宋、金时大了许多,而且在器物的造型装饰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元代钧瓷在瓷器表面所采用的堆雕、镂孔等装饰技法在宋、金钧窑瓷器中是没有的。通过实物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元代钧瓷与宋代钧瓷的主要区别在于:

1.宋代钧瓷大多为满釉支烧,底足刷有酱色护胎釉;元钧多施半截釉,底足露胎。

2.宋代钧瓷釉厚而均匀;元代钧瓷釉厚而下垂。

3. 宋代钧瓷胎釉细腻;元代钧瓷胎釉粗糙。

4.宋代钧瓷瓷器上的紫红窑变斑遍布全身;元代钧瓷则聚成块斑。宋代钧瓷的釉无论深浅浓淡皆浑然一体;元代钧瓷的釉浓处起斑彩或条纹,浅处仍见水浪。

纵观整个元代钧瓷的生产,窑场的分布范围,产品的数量都要比宋、金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在造型和装饰艺术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改进,为钧瓷艺术增添了新的内容,充分体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但是这样的钧瓷精品已属凤毛麟角之作,它的主要服务对象还是在广大的民间,所以这一阶段已是钧瓷生产的“粗制滥造时期”,发展至元代末期,已逐渐丧失了艺术生命力的钧窑瓷器,本身的制作已是名存实亡了。

其实钧瓷从唐、宋以来一直遵循着中华5000年的文化传统的轨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好到完美,每个时代都有着创新和发展,因此也表现了强烈的时代精神,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发展史中重要的实物史料。不知道大家对今天老卞的小见解是不是有不同或者更深的意见呢?欢迎大家留言。

本文源自头条号:老卞说鉴定与收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钧瓷之美,惊艳了世界

在苍茫的中国历史中,有多少文化留下了岁月深情而韵致的眷顾?传统瓷器,便算是这千年沧桑沉淀的温柔。而其中的钧窑瓷,更是风华绝代,如一曲风雅,惊艳了世界。 钧瓷发于东汉,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

作者:钧瓷老六
钧瓷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