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钧瓷 > 「了解」钧瓷的起源、鼎盛与涅槃
2020
09-08

「了解」钧瓷的起源、鼎盛与涅槃

钧瓷的鉴赏和选购(一)

微信号:qinglan075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钧瓷的鉴赏和选购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它会涉及到很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这是一个涵盖内容非常广泛的话题,我尽量用一种比较简单的方式和表达试着把这个复杂的问题给大家介绍一个大概,让您对钧瓷的鉴赏和选购有一个轮廓性的了解。 首先来说一说钧瓷的鉴

钧瓷起源——唐花釉

唐花釉

钧瓷始于唐代。在神垕瓷区上白峪、下白峪村的唐窑遗址,出土了灰烬、匣钵片、瓷器残片等制陶瓷遗存。唐窑残片与众不同、自成风格。形成了以罐、盘、碗、钵之类俱多,釉色则以褐为主,上有不规则彩斑,有月白、乳白、天蓝等色,挥洒自然、有烟云变化之美盛,莹润典雅,耐人寻味。这就是唐花釉瓷。唐钧以釉层丰厚,区别于当时的青瓷、白瓷、黑瓷,常有釉泪、釉痕、釉淌等凸凹现象,表明釉层是复式堆积的。造型大多丰润、浑实、庄重、素穆,拒绝小巧、灵珑,秀丽、乖巧,是受时代文化思潮的影响,故以庄重著称。釉感坚实、强硬,有一种力量和动感,渲然着张力和亢奋,饱满向上,而不轻浮,有一感重量。艺术感受力,表现为厚润、美满,在沉稳的基础上,追求一种奔放和激荡,故纵观唐钧的整体特征,当属“厚重”。

总的来讲,唐代钧瓷的显著特征是花釉彩斑艺术;以丰润庄重的造型,从日常生活用品中,逐渐向审美需要中起来的,以“厚润庄重”的审美风仪称雄于世,也因此对随后的真正钧瓷业的兴起,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后来的钧釉彩斑开启了先河。

钧瓷鼎盛时代——宋钧

北宋时期,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为陶瓷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花釉瓷经过长时期的探索,窑变技艺已经日渐成熟,经自然窑变形成的绚丽釉色玉润晶莹,已绝非唐时所能比拟。窑变釉以其惊心动魄的美丽震动了朝野,受到了文人雅士,王公贵族的喜爱。到了宋徽宗初年,终于引起了朝廷的重视,宋徽宗传下旨意,在禹州钧台附近建官窑为皇宫烧制贡瓷,这就为钧瓷艺术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机。

钧瓷钧官窑为皇家烧制贡品,只求器物精美,可以不计工时,不计成本,好的送入宫廷,坏的打碎深埋,不准流入民间,因而工匠们得以把最为动人心魄的窑变精品呈现出来。这些工匠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建造了结构合理、性能优良的双乳状火膛柴烧窑炉。这种窑炉火网面积大,能使柴质快速燃烧,升温迅速。火苗柔和,窑内温度分布均匀,有利于窑变效果的形成。同时,也研制了科学的钧釉配方,铜红釉的使用就是其中之一。如《中国陶瓷史》所述:宋代的钧窑首先创造性地烧造成功铜红釉,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钧红釉的创烧成功开辟了新的美学境界,对后代的陶瓷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数十年之间,宋钧官窑将钧瓷窑变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创造了钧瓷艺术的辉煌。

宋钧特别是官钧窑的作品,窑变釉色自然温润,真正体现出火的艺术。我们能看到的宋钧瓷窑变釉色大体上分为三类:一是窑变单色釉,主要有月白、湖蓝、天青、豆绿等;二是窑变彩斑釉,以天蓝红斑或乳白紫晕为代表;三是窑变花釉,主要有丹红、海棠红、霞红、木兰紫,丁香紫等品种。其中以窑变花釉的艺术价值为最高,因为它最能代表钧瓷自然窑变的风格神韵。大多数意境精妙的景观图画,都是由花釉窑变自然形成,从而使瓷器成为艺术珍品。

钧瓷的劫难与涅槃

北宋钧官窑缔造了钧瓷艺术的辉煌,但也成为钧瓷艺术进入衰败的起始。北宋末年靖康之变,赵构渡江南逃,在杭州建立了南宋王朝,北宋灭亡。长江以北落入金人统治之中,宋钧官窑自然烟消火灭,工匠们或逃或亡,宋钧官窑的历史也就划上了句号,对于钧瓷艺术来说,无疑是一场劫难。

两宋的灭亡和钧官窑停烧,使钧瓷业遭受重创,工匠们在兵灾战火中亡命他乡,就将制钧技术带到了全国各地。元朝统一中国后,为钧瓷的生存提供了相应的条件,钧瓷窑变艺术得以传播延续,并播火全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中国陶瓷史》说:“钧瓷的烧造虽始于北宋,但钧窑之形成一个窑系,主要在元代。”以禹州为中心。

元代钧瓷一般较为粗糙,胎骨厚重,釉厚欠匀、色暗而多棕眼,釉法堆积如蜡泪。不论造型还是釉色都根本无法和宋钧官窑相比,也无法和宋代民窑相比,艺术品位不能同日而语。但在仿钧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影响较大的窑口。这些大规模的仿钧活动从元至清,一直都在进行,没有中断。

宋钧官窑于北宋王朝的灭亡的同时解体,在之后至明初的一段时间内,地处中原的禹州受战祸兵灾之苦,几至十室九空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制瓷业(包括钧瓷)的停顿败落也就十分自然了。入明之后,因为生活需要,生活日用瓷器的烧造得以逐渐恢复,但作为观赏瓷的钧瓷却没有复苏。

其实,导致钧瓷断烧的原因相当复杂。战乱频仍、时局动荡、民生艰难是其主要因素,而当时上层社会对手工艺的轻视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工匠艺人们社会地位低下,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没有文化。在很长时期内钧瓷领域没有与技术相关的只言片纸存在。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全靠家族或师徒口耳相传,一旦失传,高难度、复杂的制作技艺要恢复难度更大,令人望而却步,这些恐怕就是钧瓷从明至清断烧失传达数百年之久的几个主要原因了。

北宋顶级钧瓷鉴赏

中元时节雨纷纷,家乡山间空气新; 可叹游子身异乡,不知双亲酒肉厅: 村中只剩爷孙子,未知儿女共此晨; 山清水秀今犹在,归来不见少年魂!

钧瓷艺术在销声匿迹数百年后的清朝未年开始复苏,直至建国后,迎来了浴火重生的历史机缘。清光绪初年,神垕陶瓷工匠受古玩商人高价求购钧瓷的影响,试图恢复钧瓷烧制,但因难度太大,大多一试即止。工匠卢振太及其子孙却百折不悔,屡仆屡起,甚至不惜典卖田产,立志恢复钧瓷。开始,卢氏家族用当地原料,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在氧化焰中烧出孔雀绿和碧蓝相间的仿钧瓷器,后又创烧在天青器上抹红,飞红加彩仿钧制品,在仿钧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试验,最后用风箱小窑炉,采用捂火还原的烧成方法,烧制成功窑变钧瓷。至此,钧瓷窑变艺术得以重生。

但是,在钧瓷恢复的五十余年时间里,禹州和全国一样,风雨飘摇,兵匪如蚁、旱涝频频,人民深受自然灾害和战乱之苦,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钧瓷作为观赏瓷种,烧成难度又那么大,其发展命运可想而知。在这时期,神垕瓷区主要生产日用粗瓷器,而钧瓷生产只是偶然现象。

1949年四月,神垕解放不久,战争创伤未愈,国民经济尚未恢复,豫西行署五分署即派任坚着手恢复钧瓷烧造,当时是建设科科员的任坚回神垕接收、代管逃亡匪霸经营的瓷厂,在此基础上,办起了人民工厂,这是河南省第一家全民性质的陶瓷企业。在周总理的关怀下,李志伊、刘保平、任坚、卢广文等老一辈的钧瓷专家通过对钧瓷的理论研究、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对钧瓷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从窑炉的设计建造到釉料的配制,最终于1958年,在倒焰形钧瓷窑炉中用还原焰烧制出了绚丽多彩、晶莹如玉的钧瓷制品,至此,钧瓷艺术在原产地神垕镇全面恢复。1964年周总理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向有关国家领导人赠送的礼品就有国营禹县神垕瓷厂钧瓷艺术品。

进入到本世纪,钧瓷的技术有了更大的发展,也有了更大的突破。宋代双火膛窑炉复原了,柴烧工艺也恢复了,从而创作出媲美宋官居钧瓷器成为可能。可以说,现在是钧瓷艺术在浴火重生凤凰涅槃后最为活跃和灵动的时代,在国家的鼓励和重视下,钧瓷艺术也将进入空前的繁荣和发展阶段。著名书画家和陶瓷艺术家邓白老先生为钧瓷做过一首诗,诗曰:“插得春芳第一枝,飞彩流霞禹州瓷,豪言莫做寻常看,正是东风得意时。”

延伸阅读

投稿/合作热线:0374—2077979

邮箱:taociTV666@163.com

网址:www.chinatvhn.com

中国陶瓷频道河南办事处 微信公众号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

▼▼▼

本文源自头条号:河南陶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实拍钧窑开窑仪式,残次品心疼也要现场砸碎

8月29日,河南商报记者来到神垕镇,实地探访“泥与火的结晶”如何诞生,见证钧窑“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魅力。 8月29日,河南商报记者来到神垕镇,实地探访“泥与火的结晶”如何诞生,见证钧窑“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魅力。 神垕镇是宋代五大名窑

作者:钧瓷老六
钧瓷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