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钧瓷?
微信号:qinglan33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10岁的我们,曾在干嘛?躲猫猫?玩泥巴? 记得我们给大家爆料了一位颜值极高,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一心和泥巴死磕的钧瓷艺术家——刘红生大师。 今天,这部由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拍摄的专题纪录片《神奇的钧瓷》,就是以刘红生与任英歌大师的孩子,一位10岁小
钧瓷,以窑变领彩瓷艺术风骚。钧瓷是五大名瓷之一,向被认为源于唐花釉瓷,创烧于宋,而金元时民钧大盛,明清时期屡有仿烧,并在景德镇、宜兴、广东等地形成了仿钧瓷窑变的“仿钧”窑系及品类。今天,我们就为大家推送一些历代代表性的钧窑系及相关作品,这此作品,都是各大博物馆馆藏文物,文字介绍也来源于博物馆的相关出版物。
唐 鲁山窑花瓷腰鼓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长58.9厘米,鼓面直径22.2厘米。
腰鼓广口,纤腰,鼓身凸起弦纹七道。通体以花釉为饰,在漆黑匀净的釉面上,泼洒出块块蓝白色斑点,宛如黑色闪缎上的彩饰,优美典雅。
腰鼓是由西域传入中原,历经两晋、南北朝、隋唐,不仅被吸收进唐乐,且又以陶瓷烧制鼓腔,别具特色。河南省的禹县、郏县、鲁山窑等在唐代均产花釉瓷,而以鲁山窑腰鼓最为有名。70年代,故宫博物院与河南省博物馆的文物工作人员根据唐代人南卓《羯鼓录》中有关“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的记载,再次调查鲁山窑址,发现了黑釉斑点腰鼓残片,其特征与传世腰鼓完全一致。从而证实了这件黑釉花瓷腰鼓确系河南省鲁山窑制品。
此鼓造型硕大规整,线条柔和,纹饰奔放,通体漆黑明亮的黑釉与变幻多姿的月白色釉相衬托,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如云霞飘渺,似水墨浑融,装饰效果极强,是唐代瓷器的传世精品。
唐 花瓷双系注子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高27.1厘米,口径12.2厘米,底径12.5厘米。
注子口外卷,短颈,长圆腹,平底。肩上一侧置短流,另一侧置连于颈、肩的曲柄。另两面各置一圆系。釉呈黑褐色,施釉不到底,肩部有大块蓝斑3组,柄、口、颈、系均微带蓝斑。
此注子造型古朴典雅,黑褐色釉面上星星点点自然流溢的蓝色斑纹,颇增添其艺术魅力,是唐代注子的典型之作。
注子亦称“执壶”,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壶。盛行于唐中期至宋代,是由魏晋南北朝以来流行的鸡头壶或盘口壶演变而来。唐代早期,器身矮胖,颈短,腹部浑圆饱满,流短,施釉不到底。晚唐、五代时,器身加长,颈部加高微细,腹呈椭圆或瓜形,流与柄加长,显得轻盈秀丽。宋代壶身更趋瘦长,以瓜棱形为常见,流、口和柄加高,部分制品常与温碗配套使用。
唐 花瓷三足盘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高3.2厘米,口径15厘米,足距10.2厘米。
盘浅式,撇口,平底,下承以三足。里外黑釉地上布满月白色火焰状斑迹。外底中心无釉。
黑釉花斑三足盘是唐代花釉瓷器中的独特器物,在传世的唐代花釉瓷器中,以罐类和壶类为多,这种三足盘比较少见。
三足盘是唐代流行的盘式之一,品种有青釉、绞胎、三彩釉陶、花瓷等多种。从装饰效果看,如果说唐三彩陶器色彩丰富,那么这件花瓷盘与之相比,其火焰般绚烂夺目的窑变釉色更具有粗犷豪放的美感。
唐 花瓷双系罐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高18.5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10厘米。
罐唇口,溜肩,平底,肩部对称立起两系。里外施釉,外部施褐黄色釉不到底,其上有灰蓝色彩斑4块。此器形体古朴圆润,敦厚凝重,体现出自然饱满的情致。
宋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高32.6厘米,口径26厘米,足径21厘米。
尊的造型仿古代青铜器式样,喇叭形口,扁鼓形腹,圈足外撇。颈、腹、足之四面均塑贴条形方棱,俗称“出戟”。通体施月白色釉,釉内气泡密集,釉面有棕眼。器身边棱处因高温烧成时釉层熔融垂流,致使釉层变薄,映现出胎骨呈黄褐色。圈足内壁刻划数目字“三”。此尊风格古朴、庄重,为宋代宫廷使用的典型陈设用瓷。
传世钧窑器物的底部多刻有“一”到“十”不同的数目字,其意义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据现存实物证明,器底所刻数字越小,器形越大。
在宋代钧窑瓷器的传世品中,以各式花盆和花盆托最为多见,出戟尊则较少。目前全世界所见仅约10件左右,除此件以外,还有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宋代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钧窑丁香紫釉出戟尊等。
宋 钧窑玫瑰紫釉长方花盆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高15厘米,口径20—16.5厘米,底径13.4—10厘米。
花盆呈长方形,折沿,斜直壁,平底,四角有足。通体施天青色和玫瑰紫色釉。釉面呈现“蚯蚓走泥”纹。外底施酱色釉,并刻有书目字“十”。
花盆为钧窑瓷器中的重要品种,是当时为满足皇宫需要按照宫廷出样设计和烧成的。这件花盆造型古朴大方,釉色典雅润泽,是一件备受皇室青睐的艺术品。
宋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高15.8厘米,口径22.8厘米,足径11.5厘米。
花盆呈六瓣葵花式。折沿,沿边起棱,深腹,圈足。内外施釉,口沿以内呈灰蓝色,外壁呈玫瑰紫色,口沿下流釉,凸棱处釉薄呈酱黄色。外底呈深浅不同的酱色,有5个圆形渗水孔,刻有标识器物大小的数目字“七”,并有清代造办处玉作匠人所刻“建福宫”、“竹石假山用”款识。
此花盆造型优美端庄,曲线起伏婉转,器里的灰蓝色釉与外表的玫瑰紫釉相映成辉,宛如一朵盛开的葵花,令人回味。器底清代造办处的刻字,表明了此件花盆在清宫中的具体用途,十分可贵。
宋 钧窑玫瑰紫釉花盆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高18.4厘米,口径20.1厘米,足径12厘米。
花盆撇口,长颈,圆鼓腹,圈足外撇,足底开有五个渗水孔,并刻有数目字“六”。通体内外施窑变釉,各部位釉色有所不同。口沿至颈部以天蓝色釉为主,又散晕着玫瑰红色釉,犹如晚霞;腹部釉色以玫瑰红色为主,明亮艳丽;外底施酱色釉。此器造型端庄,色彩变化丰富,堪称钧窑瓷器中的精品。
宋 钧窑天蓝釉红斑花瓣式碗
钧瓷的艺术特点和工艺特点
一、钧瓷的艺术特点 钧瓷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形式古朴典雅、色彩五彩缤纷和美学艺术魅力极高等特点。从其形式特点来看,主要表现为钧瓷的胎质坚实细腻、釉质深厚透活、晶莹玉润、有明快的流动感,釉中常常呈现出珍珠点、鱼子、菟丝、蟹爪和蚯蚓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高4.8厘米,口径9.5厘米,足径3.5厘米
碗呈花瓣状。口内敛,器里凸起、器外凹进10条棱线,将碗自然分成十花瓣形,圈足。通体釉色为天蓝色,其上显现几块紫红斑块,上有铁质斑点结晶。
此碗造型别致,宛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妩媚多姿。蓝、紫相间的釉色,又如同天空中飘浮的彩云。
我国的瓷器在宋以前多以单一的青釉做装饰,钧红的烧制成功则开创了一个新境界。虽然钧瓷所呈现的红色还杂以或深、或浅、或呈斑块状、或呈放射状的紫红色,并非纯正的红色,但它仍然是一个重大成就,对后来陶瓷发展产生过深刻影响,特别是为元、明、清各时期高温颜色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金 钧窑天青胆瓶
现藏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高27.8厘米,口径3.4厘米,足径6.7厘米。
此件作品小口微敞,口沿钤铜扣,细长颈,胆形腹,腹部下垂,通体罩施天青色釉,釉质莹润晶亮,釉表开透明细纹片,施釉至足际,圈足外壁、足底缘无釉处,皆加涂赭色护胎釉,外底局部有刮痕。
长颈瓶为宋代北方窑场盛烧的瓶式之一,在定窑及耀州窑中皆曾出现相似的造型;证之田野考古,甘肃华池县宋代窖藏、北京怀柔县亦有出土。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月白胆瓶,以及英国戴维德基金会之天青紫斑胆瓶,即与甘肃华池县、北京怀柔县出土者同一样式。院藏天青胆瓶则与河南鹤壁集出土者相似,而略异于北京怀柔县或甘肃华池县之出土物。但从天青胆瓶颈部随着直线上升略渐外敞的情形看来,其原型亦当如前述作品,瓶口略外敞,有一道唇边。至于天青胆瓶的年代,因颈、腹线条犹同华池县的青釉刻花瓶,华池县窖藏伴出物龙泉青瓷荷叶盖罐为金、元之物, 故窖藏之定年或介于金、元之际。
另一方面,天青胆瓶之瓶式完全迥异余阎德源墓、冯道真墓之长颈瓶,阎墓定年于1190年左右,冯墓墓主冯道真葬于元至二年(1262年),故两墓所出造型相似的长颈瓶,皆为十二世纪后半叶以后的作品。在考虑天青胆瓶介诸华池县出土物与阎、冯两墓长颈瓶之间的情况,此件作品遂定年于金!
金—元 钧窑天青圆洗
现藏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高5.8厘米厘米 口径18.1厘米厘米 底径9.7厘米。
敛圆口,浅弧壁,平底无足。通体罩施天青色釉,釉层匀薄,口沿一道细棱,呈米黄色。釉质乳浊,釉表稯眼多而清晰。全器满釉支烧,外底留有圆点状支痕五枚。此件作品形制、釉色及口沿棱边的作法,皆雷同河南禹州钧台窑址的出土物。
金—元 钧窑天单把洗
现藏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高6厘米,口径17.4厘米,底径7.9厘米。
敛圆口,浅弧壁,平底无足。口沿一道细棱边,一侧装饰一弦月形窄边,下接圆鋬。通体罩施天青色釉,釉色局部泛灰,釉层匀薄,口沿呈米黄边,釉质不透明,器内稯眼密布,器底满釉,留有三枚支烧痕,其中两枚呈圆点状,一枚滑掉不清晰。
金—元 钧窑天蓝紫斑圆盘
现藏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高2.9厘米,口径18.8厘米,足径12.2厘米。
侈口,折沿,周壁极浅,平底,浅圈足。通体罩施天蓝色釉,蓝釉泛青,釉面挥洒自如的紫红色斑纹,颇具画意。釉质均匀,釉表开细纹片,底缘及口沿边皆成米黄色。全器满釉支烧,外底留有圆点状支痕三枚,底心画一圆圈!
元 钧窑天青紫斑碗
现藏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高8.9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4.6厘米。
敛圆口,深弧壁,尖底,矮圆足,足壁微外撇,造型神似莲子碗,通体罩施天青色釉,口沿一黄边,釉面浮现红紫色斑纹,形成蓝天彩霞的装饰效果。釉表开浅色纹片,施釉至碗壁下缘,外底中心隆起,加施釉药一滴。足壁、底缘和内周壁无施釉处,皆露褐土色胎。足底缘经刀旋削,里缘高过外缘。
元 钧窑“小宋自造”香炉
现藏内蒙古博物院
高42.7厘米,口径25.5厘米。
直口,圆鼓腹,圜底上饰三兽足,口沿两侧各有一长方形直耳。颈部雕贴三个麒麟,其间为一方形题记,刻“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的楷书铭文。己酉年为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腹部贴塑兽首衔环铺首,似模仿青铜器。通体施天青色釉,因施釉较厚,以致烧制时纵横流于器表,而形成独特风格,浓淡不一,颇有水流凝滞之感,为国内罕见的元代钧窑瓷器。
元 钧窑天蓝釉贴花兽面纹双耳连座花口瓶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高 63.2厘米,口径15.2厘米,足径17.5厘米。
此瓶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为瓶,下部为座,瓶座相接,连为整体,胎体厚重。口沿外折呈五瓣花形,长颈、丰肩收腹,下连五孔座,颈与肩部附摩羯形双耳,瓶腹贴模印兽面衔环,兽面的上额有一“王”字, 通体施天蓝色釉,釉色肥厚凝润,有大量的缩釉孔口沿、腹部和器座点缀着大块紫斑,形制高大饱满、气势宏大、华贵,胎质坚硬,坯体厚重,底部露胎处因烧制时的氧化过程呈现赭红色。展示了元代瓷器造型的力度之美,瓶身与器座连为一体,不可分离,瓶座为直口,束颈,颈部有兽头探出,器座五面镂空。连座瓶是宋元代流行的典型式样,高大中透出灵巧,庄重中显出秀美,多见于宋元时期的龙泉窑,钧窑极为少见。该器出土了两件,均已破碎,后经粘接修复而成。
清 雍正 炉钧釉铺首耳壶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高23.5厘米,口径9.5厘米,足径10厘米。
壶仿青铜器造型。撇口,束颈,丰肩,腹下渐收敛,高圈足外撇。肩部置对称象耳衔环,俗称“铺首”。口、肩、腹、胫部凸起弦纹。通体施炉钧釉,釉质凝厚,釉色以深蓝与浅蓝为主色融熔于一体,流动自然,形成长短不一的垂流条纹,色彩斑驳。外底阴刻篆书“雍正年制”双行四字款。此壶造型古朴,釉色素雅,其肩部以象耳装饰,寓意太平吉祥。
炉钧釉是清代雍正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创烧的一种瓷器颜色釉,盛行于乾隆时期。因史籍中有“炉钧一种,乃炉中所烧”的记载,故称“炉钧釉”。其工艺是先以高温烧成瓷胎,挂釉后于低温彩炉中二次焙烧成器,釉面呈现紫红、月白、葱绿等色,因釉面流动,多种釉色融熔于一体,有的蓝中带红色斑点,有的青蓝色中闪现点点蓝斑,颇显华美。
清 乾隆 炉钧釉琮式瓶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高37.3厘米,口径8.6厘米,足径12.1厘米。
瓶仿玉琮造型,小口,短颈,折肩,方腹,高圈足外撇。器腹折角处凸饰八卦纹。通体施炉钧釉,釉面蓝紫相间,色彩斑驳,外底署阴刻篆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乾隆朝的炉钧釉以蓝、绿、月白色釉面为主,釉面流淌小,以蓝色釉点多见,造型更加丰富。此器仿周代玉琮形状,古朴敦厚,釉色清新素雅,天蓝与淡紫色相互浸润衬托,具有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本文源自头条号:国馆宝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你知道什么是钧瓷?
钧瓷是中国陶瓷大家族中的一个成员,但是它很特别、很另类,在中国陶瓷史上也有着与众不同地位。 东汉开始出现的瓷器,至唐代时日趋成熟,并逐渐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体系,并以“南越北邢”两大窑口为代表。但无论是越窑青瓷还是邢窑白瓷,它们的釉色都是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junciba.com/?id=25
- 转载请注明: 钧瓷老六 于 钧瓷吧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