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钧瓷 > 宋代钧瓷官窑特点
2020
05-10

宋代钧瓷官窑特点

开放宫殿、藏品借调,跨越千年历史的钧瓷值得

微信号:qinglan075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两代皇宫的基础上建立的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品宝库。故宫600年,珍藏了无数匠人心血制作的陶瓷器皿。这场在延禧宫西配殿举办的“色彩绚烂—故宫博物院钧窑瓷器展”,向我们讲述了价值千金的钧窑的故事。 故宫承载了岁月变迁下的历久弥新,

宋代钧瓷釉色乳光莹润、绚丽多姿,窑变效果巧夺天工,似玉非玉胜似玉”成为后世追求的收藏的名瓷。

钧瓷烧造的起源

钧瓷虽然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胎骨细腻,釉色多样,质地莹润。但是钧瓷其实始于唐,盛于宋。所谓钧瓷,在北宋时候就是紧邻汝州和阳翟县(今禹州)所烧制的一种瓷器”那时还无‘钧瓷’之名,就是一种是特别美妙的窑变瓷器。虽然在宋徽宗时期,才有‘钧瓷’之名,但在宋代初期,就已有所烧制。在当时烧制青瓷的汝州和阳翟县(今禹州)交界的山区,也就是今天的神垕和谒主沟一带(古时称谓‘野猪峪’),这里地处大刘山下,古时森林茂密,瓷土、釉料、煤炭、水利资源十分丰富,而且煤炭覆盖层薄,容易开采。这里又和以前烧制唐代花瓷的黄道窑、烧制青瓷的汝州窑,仅一山之隔,地利、人利,条件优越。当地的匠师们博采众长,在唐代花瓷的烧制基础上,经过潜心研究,利用当地原料,在青瓷釉中加入少量铜质,成功烧制出了高温窑变钧红釉色,这就是最早的钧瓷,这里也就是钧窑的发祥地。在现在的谒主沟(古称野猪峪)、上白峪、下白峪及刘庄一带,宋代早期的钧窑遗址很多。 所谓‘官钧窑’,只是后来钧窑研究者和人们的称为,历史文献中并无此说法。我现在所说的宋钧也多指宋‘官钧’,其实在‘官钧’之前民间就在烧制钧瓷,就是早期的宋钧。钧台窑的‘官钧’只是早期宋钧的升华罢了。

钧瓷窑变特点

“钧瓷无对,窑变无双”——浅议钧瓷主要特征

  钧瓷是瓷器的一种,属北方青瓷系统,为高温窑变釉瓷,烧成工艺为二次烧成,第一次为素烧,然后施釉,再进行第二次釉烧。钧瓷主要特征体现在釉的质地和色泽上,钧瓷的釉质具有蛋白石(opal)一样的质感和光泽,并呈现出一系列由浅到深的蓝色,色泽如青玛瑙

钧瓷之所以名动天下主要在于千变万化的釉色,钧瓷窑变特点是‘神、奇、贵、绝’。

‘神’在窑变,同施一种釉,一经烧制即呈现出五彩缤纷且特点各异的作品,‘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奇’在开片,在钧瓷器物的表面常出现不规则的龟甲纹里,冰裂纹、兔丝纹,看似冰裂,却手感光滑,而且在以后的几十年间,还会不时发出如琴似玲的开片声,清脆悦耳;

‘贵’在罕见珍贵的纹路 ,在莹润的釉面上,会偶尔形成奇妙且珍贵的纹路,如蚯蚓走泥纹、蛛网纹、袈裟纹、蟹爪痕 等,与窑变釉色相互衬托,耐人寻味;

‘绝’在意境画面,在窑变过程中,莹润的釉质相互流动、相互渗化,似行云流水,瞬息万变,聚色成形,形成珍贵的浑然天成的图案。

宋代官钧其釉色窑变极为丰富,五彩纷呈,‘青者若蓝天,月白胜美玉’,红者或如深红的海棠、或似怒放的玫瑰;紫者或像熟透的葡萄,或似成熟的茄皮,蓝紫相间、红紫掩映,青、红、蓝、紫、白五彩渗化,有‘雨过天晴泛红霞’、‘夕阳紫翠忽成岚’之美,就像天空中的云彩一样——流动、变幻、多彩。成就宋代钧瓷被后世追崇的真正原因。

从钧窑釉色就可以看出,宋代早期钧瓷釉色多是天青色和天青挂紫红斑,这是在唐代花瓷的基础上实现的,而这时的钧台窑则成功地烧制了蓝、青、红、紫等多色错综掩映的窑变色彩,由北宋早期的清一色发展到“官窑钧瓷”青紫并重的格调。这时的钧瓷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梅子青、鱼肚白、胭脂红、骡肝、马肺、天蓝、天青多种,釉水浑厚,釉色莹润透活,有些惊人之作甚至是遍身布满蟠回曲折的蚯蚓走泥纹,这是民窑绝对没有的。从造型风格看,早期的宋钧都是民间的匠师制作,主要是碗、盘、叠等日常普通器物,而‘官钧’则是为了满足当时宋徽宗及皇室的需要,无论设计者和烧制者都应该是当时最高级艺术人才。古代工匠以超时代的智慧设计制作出了当时超时代的钧瓷瓷器,流传千年,成为不朽的艺术作品。

本文源自头条号:样子收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千年传承的钧瓷就是这么优秀

在艺术品的世界里,增值保值是瓷器的一大魅力所在。“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说法古已有之,虽来源不可考,但事情确是真实存在。在各大拍卖行被高价拍走的钧瓷也是屡见不鲜。 上世纪30年代的时候,河南禹县钧窑的窑址被发现,很多人都前去抢钧瓷残片

作者:钧瓷老六
钧瓷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