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钧瓷 > 【了解】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
2020
03-23

【了解】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

钧瓷鉴赏与鉴别

微信号:qinglan075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宋代钧瓷釉质莹润、含蓄,呈乳浊状,有着绚丽多姿的审美风韵以及“似玉非玉胜于玉”的审美体验,成为皇室的宠物,表现了宁为玉全的民族气节和温文尔雅的做人品质。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宋代钧瓷的足部处理最具个性,除圈足外

张艺谋早期的电影《有话好好说》里,有一段对白:

姜文说:女子无才便是德。

李保田追问:这句话谁说的?

姜文回答:俗话说。

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这句话也是:俗话说。据说是清末民初流行开来的,应该已经不可考了。

钧窑天蓝釉墩式碗

北宋

高5.9cm,口径10.7cm,足径5.1cm  

碗呈墩式。敞口,直壁,近足处内收,圈足。通体施天蓝色釉,圈足底部无釉,以备使用垫饼垫烧。釉层乳浊,恰似蔚蓝天空之色,故曰“天蓝”釉。口沿处一周略呈淡黄色,为还原气氛烧成所致。  

此碗器形古朴稳重,给人敦厚淡雅之美感。


宋瓷鉴赏是一个有趣的话题,汝窑在拍卖场上卖的最贵,但民间却说: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宋五大名窑,江湖中名气最大的无疑是钧瓷。

钧瓷得名于产地,故又称为:钧州瓷。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北宋

高15.8cm,口径22.8cm,足径11.5cm

 

花盆呈六瓣葵花式。折沿,深腹,圈足,盆壁里、外分别凸起、凹进六条直线纹。内外满釉,釉色为窑变的玫瑰紫色,边、线呈酱色。底有五个渗水圆孔,外底刻划数字“七” 。  

此花盆为河南禹州官钧产品,为宫廷陈设用瓷。北宋官钧窑瓷器的造型主要有花盆、花盆托、出戟尊等,釉则利用铁、铜的不同特点,以高温还原焰烧出铜红窑变或纯天青、月白等多种色釉,改变了以往单色釉占主导地位的局面。此花盆瑰丽的玫瑰紫釉及花瓣式的造型使其愈显精美、华贵。  

据《宋史纪事本末》卷五十载,宋徽宗崇宁“四年十一月,以朱勔领苏杭应奉局及花石纲于苏州……”“嘉花名木,类聚区别”。这些花木,有的是作为盆景陈列的。而当时的钧窑自然要为宫廷烧造制作盆景所用的器皿,于是便有大量钧窑花盆及花盆托出现。此件花盆应就是其中之一。


与汝、官、哥窑瓷器单一色彩所不同的是,钧瓷的色彩十分丰富。钧瓷最突出的成就在于它采用了铜的氧化物铜红釉,改变了以往单一色釉瓷的局面,在世界瓷器工艺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看到的瓷器上的各种颜色,大多是不同的金属氧化物在高温烧制时表现出的颜色,也有例外,法国名瓷塞夫勒的金色是由24K纯金绘制。

钧瓷在出窑时,骤然冷却,温度不均而发生了窑变,因此表现出了不同的颜色,而绝非用了不同的颜料。

钧窑天蓝釉碗

北宋-金

高8.2cm,口径19cm,足径5.7cm  

碗敛口,深弧壁,圈足。通体及圈足内均施天蓝色釉,足底无釉。  

钧窑地处今河南省禹州,在宋、金对峙时期这里属于金代统治范围。此碗在碗形、釉色、底足处理等方面与典型的宋代钧窑有一定差异,或为金代钧窑制品。


钧瓷的颜色五彩缤纷,既古朴典雅,又艳丽绝伦,有的瓷器釉色红里透紫,有的紫里藏青,也有的青中寓白,或者白里泛红的。

古人用“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和“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空中星满天;峡谷飞瀑兔私缕,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的微妙。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

北宋

高18.3cm,口径26cm,足径13cm  

花盆通体呈十二瓣菱花式。折沿,深腹壁,盆身外侧凸起十二条直线纹,矮圈足。盆里满施天蓝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底有五个圆形渗水孔,刻数目字“三”。  

此种花盆一般与盆托配套使用,是宫中最常用的陈设瓷。此盆为菱花式,以近于直的微曲廓线构成丰润端正的形体,以凹凸变化的曲线勾勒出菱花形的盆沿和足边,腹部的棱线与菱花式口沿、足边相呼应,和谐美观,是造型设计中实用与美观融合一体的典例。

钧窑釉色之美,恰似蔚蓝天空中涌现出一片绚丽的红霞,给人以变幻无穷的美感。这美感在于釉色凝炼含蓄,浓厚质朴。钧釉以蛋白石光泽的青釉为基调,兼具宝光内蕴不透明的乳光状态和绚丽多姿的窑变现象。美丽的釉色同具有微弱透光性的乳光状态结合在一起,赋予钧瓷一种莹润幽雅、美丽含蓄的光泽。  

钧瓷的发源地竟然和吕洞宾有关系?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 作为皇家重点烧制的贡品,只许皇室使用,不准流入民间,因此寻常百姓家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如此名贵的钧瓷。那钧瓷是怎么被人发现并大量生产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它的产地——神垕(hòu)镇。 神垕镇 那神垕镇的名字又是怎么

钧窑花盆有长方、六方、菱花、葵花、海棠、仰钟式等。尽管形式多样,但都实用美观。菱花式花盆通体披挂的玫瑰紫色釉与盆体边棱部位呈现的茶黄色相互映衬,犹如夕阳与晚霞辉映,给人以美的遐想。


钧瓷的颜色是在出窑时窑变产生的,它的颜色很难控制,因此上品钧瓷非常罕见。

清代的雍正皇帝是个瓷器迷,他特令大臣年希尧在大内仿制钧瓷,年希尧经过多次实验仿制成功后,拿给雍正皇帝去看,雍正看后颇不满意,说:钧瓷釉厚重,你们这个釉薄(暗指质量不行),让他重新仿制。年希尧又花了很多功夫,直到雍正11年,终于仿制成高质量的钧瓷仿品。这是后话了。

钧窑瓷器的胎质相比汝窑瓷器,厚重坚实但不乏细腻,扣之有声,清脆而圆润。

仿钧窑变釉葵花式三足花盆托

清雍正

高9.6cm,口径25.5cm,足距10cm

 

花盆托呈葵花式,折沿,弧腹,内底坦平,底下承以三足,足内涩胎无釉。通体施窑变釉,外壁近足处积釉明显。釉面红蓝相间,流淌交融。  

窑变釉是清雍正时期仿钧窑瓷器时所繁衍出来的一个新品种,采用两次或多次上釉的方法烧成。所施釉料中除铜外,还含有铁、锰、钴、钛等微量着色金属元素。在烧成过程中,这些金属的氧化物呈色后相互交融,使釉面呈现出缤纷的色彩,其中釉色偏红的称“火焰红”、偏蓝的称“火焰青”。


清末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对钧瓷做了一个总结,他的总结非常文学化,但是非常准确。他说:"元瓷之紫聚成物形,宋钧之紫弥漫全体。"

宋代钧瓷的色泽是弥漫状的,颜色的边缘完全看不清,而且往往是一个整体。比如一个花盆,就是一个统一色,全是玫瑰紫的。

到了金元以后,钧瓷上开始有明显的色斑存在,每个色斑可以聚成一个物形,就聚成了一个物形。许之衡的说法,从某种意义上也概括了宋钧到元钧的一个变化过程。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双系罐

金-元

高10.2cm,口径13cm,足径6cm  

罐敞口,短颈,鼓腹,宽圈足。肩部对称置圆系。里、外施天蓝色釉,釉面有开片。口沿、足边及系的侧面釉薄处呈酱色。外壁饰月牙形的紫红色斑块,似一弯新月挂在天边,别致新颖。


钧窑造假历程

钧窑瓷器的生产制作,自元末以后渐次衰败。

明代万历年间,钧瓷的“钧”字因犯了神宗的名讳,窑场被官府封闭,此后钧瓷生产一蹶不振,陷于濒临绝境的地步,尤其是钧瓷烧制过程中自然窑变的奥秘更是技艺失传,无人知晓。

钧窑玫瑰紫釉仰钟式花盆

元-明初

高17cm,口径23cm,足径12cm  

花盆撇口,深腹,圈足。里施天蓝色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口沿、足边釉薄处呈酱色。外底涂刷酱色釉,有五个渗水圆孔。圈足及底部均刻标明器物大小的数目字“六”,但足内刻字线条较粗而深,应为原刻;底部刻字线条较细、较浅,可能为清宫后刻。  

花盆的外形如同一座倒置的钟,深沉而古朴。此件花盆为河南禹县官钧窑产品。钧窑烧造的花盆式样较多,见有葵花式、菱花式、海棠式、仰钟式、长方形等,均为宫廷陈设用器,制作工艺非常考究。此件花盆造型沉稳、朴实,天蓝和玫瑰紫色釉交相辉映,典雅绚丽。


直到清光绪五年(1880年),钧瓷的烧制才开始有了初步成果,据传:卢氏兄弟烧制出了色彩单调的孔雀绿和碧蓝相间的仿宋钧“雨过天晴”器,此后又在“天晴”器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抹红、飞红等新工艺。

民间传闻:卢氏仿宋代钧瓷是近代最早、也是较为成功的仿作,其精品之作虽已达到了真假难分的程度,但还是有较为明显的破绽,除缺少“蚯蚓走泥纹”外,窑变红斑发暗,而且内外各半,自成片段,不及宋钧自然。

1907年,卢氏第二代艺人成为优秀的钧瓷工匠,烧制的钧瓷精品与宋钧相比,几能乱真。

其实,钧窑瓷器仿制品的大量出现,应该是近十几年来的事,由于钧窑瓷器普遍不存在花纹装饰,故其作伪者主要是伪造真品的釉色和造型。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梅瓶

通高39.3cm,口径3.8cm,足径7.2cm

瓶小口,圆唇,短颈,肩以下渐敛,圈足。盖为覆杯形,盖沿及盖内壁下半部无釉。灰白色胎。通体施天蓝釉,釉层棕眼较多,釉垂流现象明显。盖及瓶腹均涂抹紫红色斑。足根及底部无釉,盖、瓶无釉处均为酱褐色。  

此件梅瓶在天蓝色地釉上施紫红色斑块,犹如片片彩霞,爽心悦目。这种装饰完全出自工匠施釉时的随意涂洒,烧成后却呈现出诗意的画面。  

作为酒具的梅瓶在流传过程中多数瓶盖已失,且钧窑瓷器中梅瓶也较为少见,因此这件带盖的钧窑梅瓶流传至今殊为难得。


声明:分享好文章,传递正能量。本着传播收藏文化为宗旨,图文选自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及时纠正删除。同行转载请注明河南陶视,文化传播需要您的力量!

本文源自头条号:河南陶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当诗歌邂逅钧瓷

1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经,楚骚,汉赋,乐府歌辞,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之小说……可见文学的嬗变,诗歌的进展。 诗歌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林语堂先生说:“平心而论,诗歌对我们生活结构的渗透要比西方深得多,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似乎普遍

作者:钧瓷老六
钧瓷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