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钧瓷 > 河南:一个钧瓷世家的钧瓷情结
2020
02-28

河南:一个钧瓷世家的钧瓷情结

钧瓷洗--器型欣赏

微信号:qinglan33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法制日报~法新网( 任安广 刘迎旭 杨晓刚)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是我国陶瓷中的珍奇瑰宝,“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瓷之一。一代代钧瓷人探索钧瓷生产规律的实践与创新,前赴后继。河南省禹州市有这么祖孙三人,他们奋斗的战场在钧窑里,在烈火中淬炼着钧瓷,在岁月中传承着传统文化,用执着和专注把时间凝练在一个个精美的瓷器中。

说起钧瓷,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这人便是苗锡锦。

2019年,他荣获“建国70周年纪念勋章”,彰显了苗锡锦大师引领当代钧瓷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2016年8月,他荣获“中国陶瓷艺术终身成就奖”。

已经90岁高龄的苗锡锦老人满目慈祥、温文尔雅,看上去精神矍铄、步履矫健。就是这样一位可敬的老人,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无私地奉献给了钧瓷事业。

苗锡锦1930年出生于千年瓷都——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自1949年第一次踏入人民工厂(即地方国营瓷厂)工作,挚爱钧瓷的他见证并参与了钧都的成长和钧瓷的嬗变。从青春到耄耋,苗锡锦一步步看着钧窑从建国后国营瓷厂再到一厂、二厂等钧窑口的增多,以致后来改革开放钧窑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直至今天迎来钧窑遍地开花。

屈指算来,苗锡锦已经在钧瓷行业孜孜不倦地钻研探索了整整70年。在家乡呆了40多年,苗锡锦把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挚爱的钧瓷事业。

为了寻找钧瓷“始于唐”的“证据”,他背着镢头锨跑遍神垕周边村落、翻阅史料走访陶瓷专家,终于找到了科学依据。

1977年秋,苗锡锦和一名水利干部在神垕镇下白峪村的赵家门发现一处唐代花瓷古窑遗址,带着花瓷器残片来到北京,经专家学者考证,确认系唐代花瓷,即唐钧,为研究中国陶瓷发展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新资料,被载入《中国陶瓷史》。

宋代以来,各朝代的豪门贵族常以珍藏钧瓷来夸耀其豪富,当时就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黄金有价钧无价”之说。如此“国之瑰宝”,自问世千年来,却没有一部全面、系统记述钧瓷的专著。过去虽有志士仁人想对钧瓷著书立说,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都未能如愿。

当时已经50多岁的苗锡锦受组织委托担当起为钧瓷树碑立传的重任。从此开始了十五年的艰难跋涉和探索。白天走访钧瓷老艺人,探寻钧瓷遗址,晚上,翻阅有关资料,核对文稿,反复琢磨,去伪存真。“编写史志,我们要对得起历史,更要对得起人民,要坚持实事求是,公正客观”。苗锡锦坚定说。

他不是学者,却以学者的严谨治学态度严格要求自己。数年间,他多次走访了曾参与钧瓷史考察的王熙兆,求教过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傅振伦、北京大学教授杨根、浙江美院教授邓白等数十名对钧瓷有专门研究的专家学者。市里和镇里拔的几千元经费微不足道,他用于车费和通讯联络就花去了上万元,为了使一个具体史料找到准确的答案,他怀揣笔记本,蹬着自行车,餐风露宿,行程数万里,访问了数千名陶瓷艺人、古玩商人、古瓷鉴赏家和农民。一页页、一本本、一册册,钧瓷的来历、起源、兴衰、特性等,似一股涓涓细流,汇集进苗锡锦老人的笔尖,即将定稿时,他将许多史料发函寄给北京、南京、杭州的许多专家学著,让专家门提意见,对资料进行一一核对,纠正错误,填补空白,并于1998年完稿。1999年4月8日,《中国陶瓷·钧窑瓷器》邮票在禹州发行,这是一部全面系统记述钧瓷的专著《钧瓷志》出版,圆了长久以来留给世人的缺憾,为钧瓷树立了碑、立了传。

《钧瓷志》起始到出版,历时15年。如今,多次再版的《钧瓷志》成了畅销书,足见《钧瓷志》“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2000年,苗锡锦在磨街勘察到底部有“钧州西吴镇周家造至元七年”字样的钧瓷残器;2001年,他与山东省硅酸盐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刘凯民合作,为钧瓷“始于唐,盛于宋”找到了科学的理论依据。2012年1月,苗锡锦又和儿子苗长强共同出版了《中国钧窑考》

表里澄澈,是苗锡锦为人做事的一贯风范。他的家里没有一片钧瓷,他发掘的钧片被博物院收藏,他的钧品有的被省市博物馆收藏,有的被钧瓷收藏家追崇。他的钧瓷理论和见解,犹如古钧台上的岁月遗痕,历久弥新,闪耀着钧瓷的光辉。

回想起当年恢复钧瓷烧制的艰难,苗锡锦先生百感交集。当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陶瓷艺术遭遇窑火断烧、技艺失传的尴尬境地,钧瓷复兴是重建课题中的重中之重。

1957年,苗锡锦作为“恢复以钧瓷为主的五大名窑生产”课题组的核心成员,排除万难,埋首古籍,亲自考察古窑遗址,废寝忘食地泡在实验室里研究釉料,经历了数万次的试烧,终于使钧瓷焕发了新的生机。

“1973年,在对宋代钧官窑址中的一处制瓷作坊残地进行抢救性发掘时,清理出了疑似澄滤后的钧瓷釉料土层,他立刻拿到当时工作的地方国营钧瓷厂化验,结果显示这些土料成分符合钧瓷釉料高硅低铝的基本要求。他认为这种原料极有可能是我们朝夕期盼、能够解开宋代钧釉之谜的釉原料。由于当时的国营钧瓷厂化验室设备条件有限,不可能对土料作出全面分析,于是便将部分土料标本寄往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请该院硅酸盐研究专家刘凯民对这些土料进行化验分析,发现该土料含氧化硅 77.2%、氧化铝9.07%。两地化验结果虽然在氧化铝含量上微有差异,但在高硅低铝的认定上是一致的。据此可以初步肯定,这些土料就是宋代钧官窑当年使用而被遗留下来的釉原料,而且是经过淘洗、澄滤、沉淀等工序之后的纯净釉料。

21世纪初,苗锡锦自从发现了宋代烧制钧官窑瓷器的遗留釉土,从此一发而不可收,终日沉迷于研究釉料配比,立志烧制出可媲美宋代钧官窑瓷器的当代钧窑作品。

钧瓷源于大自然,又反映了大自然。为了进一步揭开这批出土釉料的奥秘,苗锡锦和他儿子苗长强对此釉料进行烧制观察,第一次试烧后,结果令人大失所望,成品暗淡无光,色调难以用语言形容。在长达数年的岁月里,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父子二人最终用出土釉料成功烧制出了堪与宋官窑器皿釉色相媲美的天青釉、月白釉和玫瑰紫釉。2005年,在耗费大量珍贵釉料后,终于成功的烧制出三尊釉色莹润的《鸡心罐》,欣喜非常的苗锡锦先生将其中一尊赠予陶瓷泰斗耿宝昌,另一尊赠予中国古陶瓷学会原会长王莉英作为永久纪念;二人对此钧瓷作品进行了高度评价,称之为“宋釉今烧”,使得千年前的珍品得以还原。

钧釉的奇妙效果与本地原料的性质及微量元素、地理环境都有一定的关系。从艺术效果到成分构成,苗锡锦与儿子苗长强烧制的“宋釉今烧”作品,完美再现了宋钧神韵。苗氏父子在钧官窑釉料和釉色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在钧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

如今,已至耄耋之年的苗锡锦依然为钧瓷事业尽心尽力——2018年应国家之邀,无私献出“翡翠金斑釉”独门秘方,为6月青岛上合峰会打造会议指定用瓷、钧釉作品《吉祥中华尊》。

70年来,苗锡锦先生对中国钧瓷事业的这份赤诚之心令人敬佩,建国70周年之际,授予他纪念勋章,对于古稀老人苗锡锦来说,获得国家认可是他的骄傲,如今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则是对他最好的褒奖。

史上最全的五大名窑瓷器鉴定要点,及最贵的哥窑官窑汝窑定窑钧窑

瓷器收藏,现代论十大瓷厂567瓷,古代瓷器除了清三代瓷器和明朝瓷器,剩下的就是宋代瓷器了。宋代瓷器,又数五大名窑,也就是哥窑、官窑、汝窑、定窑和钧窑,最具收藏价值。 今天玉斋君就整理归纳了这篇史上最全的五大名窑的鉴定要点及各自拍卖价格最高的瓷器

苗锡锦不仅为钧瓷研究奉献出了毕生精力,更是培养出了一个热爱钧瓷的儿子——苗长强。苗长强,苗锡锦先生之子,也是锡锦先生一生为之骄傲的资本,因为儿子承袭了他的衣钵,和他一样将他的一生交给了钧瓷。

苗长强给人的感觉是憨厚朴实,象一名学者。1962年出生的他如今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收藏家陶瓷艺术大师之一。苗长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今天为钧瓷所做的一切,不只是为了钧瓷的今天,更是为了钧瓷的明天;作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他以师正身,打造经典。面对铺天盖地的光环,他却不忘初心,本色不变。

1987年毕业于陕西科技大学硅酸盐工程系陶瓷专业苗长强,从事钧瓷艺术研究30多年,不但注重现代钧瓷的实践生产、古陶瓷遗址的考察发现,而且在理论研究方面走在时代的前列,在钧瓷釉料、造型设计、烧制方式、理论创新等方面均有重大突破。1985年苗长强创立了苗家钧窑,整天与火候斗智斗勇,在原材料上精益求精。苗家钧窑精品不断,他的作品不仅备受收藏家的喜爱,还多次作为国礼走出国门。

2002年,他的作品“出戟尊”、“荷口盘”被中国历史博物馆荣誉收藏;

2003年,他设计的“双龙尊”,器身饱满、端庄大气,一经面世,好评如潮。

2010年,双龙尊在“奥林匹克之旅--中华民族艺术珍品文化节”期间命名为“中华民族艺术珍品”。

为庆祝北京2008申奥成功,苗长强几上北京,在长城之上他找到了灵感,绵延万里、气势恢宏的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力量,于是他以万里长城为元素,设计出了“北京奥运长城鼎”,作品大气、浑厚、庄重,深得奥运组委会的赞赏,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与时任北京奥组委主席刘琪拍板确定苗家钧窑的“北京奥运长城鼎”为奥运国礼,二人亲自为苗长强签发荣誉证书予以嘉奖;目前该作品被希腊奥运纪念品陈列馆、北京八达岭长城陈列馆永久收藏;同时该作品还作为国礼献给原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

苗长强烧制的“北京奥运·长城鼎” 大气、浑厚、庄重,被确定为赠送各国元首及代表团的国礼,并由北京八达岭长城陈列馆永久收藏。大型方体钧瓷的制作,打破了“钧不过尺”的传统理念,传统釉色的研制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

2010年,他的作品《滴珠天目尊》荣获中国历史名瓷烧制技艺大赛“金奖”,同年,苗长强的作品《东方红鼎》《和平友谊鼎》等被上海世博会主题馆部定为对外友好交流的国礼,《东方红鼎》被李敏女士收藏……2012年,国际影星成龙打听到苗家钧窑,收藏了他的《双龙尊》。

做自己的作品,打自己的品牌,树良好的形象,几十年来,苗家钧窑的作品深深打着苗家人的烙印,除传统造型外,没有一件作品与其他窑口相同,没有一件作品不是苗家人独创。这似乎已成为了苗家钧窑的家训。

成功的大门永远为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人敞开:

2010年,苗长强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原轻工部)、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授予苗长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荣誉称号。

几十年来,苗长强沿着父辈的道路,坚实而有力的一直向前走着。用苗长强的话说:“苗家在神垕是一个大家族,既然打苗家的品牌,就必须要把苗家的钧瓷做好、做大、做强,不然,那就是丢苗家的脸,对不起苗家这个钧瓷世家的招牌”。

在光环笼罩下的苗长强初心如旧,一天的时光通常也是从工作开始的。饭后,他会挎上粗布大兜,带上小铲子来到山上,一是散步,二是寻找适合制瓷的各种土和矿料。当发现可用的瓷土,他会用铲子拍打,用手把捏,甚至入口鉴定。

苗长强对做瓷始终怀着敬畏之心,坚持品牌立窑,对产品以艺术品的标准严格把关,不合格的残次品不得带出苗家钧窑。对于出窑的作品,即使有微小的瑕疵,也要销毁。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影响着这个钧瓷世家的第三代接班人,也就是苗长强的儿子苗育耀。

为了让钧瓷文化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苗长强还招收了几名热爱钧瓷事业的徒弟。

现在,苗长强会和包括儿子在内的徒弟们一起制作钧瓷,他们一起交流制瓷心得,有探讨,有争执,有突破,有创新。

苗育耀告诉我们:父亲经常教导他,做瓷要源于内心的热爱,用心去做,单纯的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够了。钧瓷,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要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才能生产出能经得起历史考验、跨越时空的精品,像祖先一样,也给我们的子孙留下宝贵遗产。

祖孙三代,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为了同一件事而奋斗。他们用高标做瓷,低调做人的人生态度打磨着手艺,打磨着内心那份对艺术的专注,那种对精品的执着,烧制成一件件精美的瓷器,绽放出梦幻的光彩。

来源:法制与新闻

本文源自头条号:安濮一家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谈谈钧瓷的几个概念

在历史文献记载中,有三个和钧瓷有关的术语:花瓷、钧州青、三色钧瓷。为了打破目前钧瓷研究的僵局,有必要对这三个术语的含义加以探讨。略陈己见于此,以就教于当今古陶瓷学界。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是古陶瓷学界的论题,无关乎当代钧瓷。钧瓷艺人完全可以对

作者:钧瓷老六
钧瓷老六